遗族在这儿建立了‘箕子朝鲜’,春秋战国之燕国修的长城也是差不多的路线,只是年代久远,比不上定朝的名气大。农耕民族依托于有自给能力的地方,构筑防御工事的效果杠杠滴,长城帮助汉人移民牢牢守住了辽西平原,一河之隔的辽东,虽然有时候不一定在华夏版图内,但那一小部分耕地养活的人口仍能顶住长城之外渔猎民族的入侵。高丽人曾对长城表示‘强烈谴责’,奈何长城保护之下自称‘关内人’的居民们不愿被强拆,打过几次没意义的小仗之后,捏着鼻子认了。目前掌权的高丽李氏,正是在辽东发迹的关内人,所以与大虞的关系很密切,亲如一家。
离开燕北长城,才算正式进入东北平原,视线一下豁然开朗。东北平原是个人迹并不罕见、地势平坦、江河纵横的千里冻原,有两条主要河流,南边一条由东拐南的正是骊河,北边一条一分为二的难河(松花江),根据河流和丘陵的位置可大致分为上中下三部分。最下边这块当然是骊河平原啦,以燕北长城为边界。中间平原以东行的骊河为主,其中最大的支流是潢水,所以也叫潢水平原,包含了哲理木和昭乌达。潢水平原以北是一串低矮的分水岭,‘扶余台地’,台地再北正是东北平原的上部——难河平原。分叉的难河一条往南经过台地入长白山岭,一条继续东行,从长白山北麓和小鲜卑山之间流出去,经过可江海通航的依兰城(佳木斯),进入一大片冻得发硬的沼泽沃土,即三江平原。
依兰南边入长白山有数个相连谷地,其中一处就是‘宁古塔’。宁古塔是鄂部人的称呼,据说这儿曾是他们的发源地,现在被新渤海国占为国都,改名‘龙泉府’,曲河(牡丹江)穿城而过,山势连绵河流纵横,‘九分山水一分田’,易守难攻。
如果扶余台地海拔再高些,地势再复杂些,难河平原可谓是难得的三角形‘四塞之地’——南有扶余台地,西是大鲜卑山,东是长白山和小鲜卑山。可惜台地不给力,整片东北平原须得整体占下,才能守得住。
***********************
结合女儿写来的东北地区地理简述,顾辞回想当年日夜背诵的考试重点——叫嚣‘大东亚共荣圈’的东瀛给中国带来的那段屈辱史——说不定能对袁懿和三哥有可借鉴之处。幸亏有前世十几年对地理和历史的热爱,以及经过高考冲刺时反复强化的记忆,现在她还能和孩子们一起给老公的霸业做贡献。
当时东瀛以高丽半岛为跳板,‘掏心’战术直扑沈阳,直接控制了骊河平原,才有了后来先占南边的锦州,再侵北边的哈尔滨,全面入主东北平原的‘壮举’。如同先前策划高丽独立为‘帝国’一样,他们在长春也扶植了一个‘满洲国’。一般而言,老师和课文会在这个时间段给出一个标准答案——‘九一八事变造成东北三省沦陷’,但不会提及满洲国的区域实是‘东北四省’,其中还包括一个消失了的‘热河省’。这儿正是东瀛的第二个目标,于是才有抗日联军大刀队和倭寇在燕山上打了一场血性的‘长城抗战’。如果燕山不能为中原政权所控,那从北方突破华北平原是迟早的事,满清如此,东瀛亦如是,所以才有了几年后的卢沟桥‘七七事变’。接下来学习重点转向中华民族的全面抗战史,然而少有人注意到,后来东瀛为了达成满洲国‘四塞之地’的战略地位,想把作为西部防线的大兴安岭整体一起纳入囊中,渗透蒙古高原和远东,在大兴安岭的西北角和苏联打了一场‘诺门罕战役’。好在这边平缓广阔的地形既适合马背民族驰骋,更适合朱可夫将军所率领的机械化兵团作战,失去山地保护的东瀛人被日成狗。
印象中,中原政权防备东北的敌人南侵是一门必修课,由南向北进攻东北而胜的例子却不多。
有明一朝修好长城,占了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