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而陈三郎却高中状元,成为了人们口中神圣不可冒犯的“文曲星”。
时也命也,只在一瞬。
状元郎回来了,听闻消息的泾县百姓纷纷步子迈开,也不管老幼,走得一个快呀,蜂拥着跑出城来看。这番情景,仿佛陈三郎考了状元,就摇身一变,脱离凡尘,成了仙人一般。
功名的作用,足见一斑。
以前人们看考不得试,一介白丁的陈三郎,那是抱着看热闹看笑话的心态;而如今来看,却是满含仰慕,甚至敬畏之心。
灯火亮起,彩带飞扬,今晚的泾县,注定无眠。
……
扬州繁华,光芒璀璨,好像大地上的一颗明珠;十里秦淮,便是围绕着明珠的一条玉带。
刺史府的灯笼早早点起,照得四下光亮,各处要害地带,都站着身形彪悍的甲士,目光警惕地扫视周围。
这是明岗,在暗处,还不知有多少高手潜伏着,守护府邸安全。
刺史府占地极大,院落重重,能住在核心地带的,都是嫡系。
忙完了一天的公务后,扬州刺史元文昌龙行虎步地回来。在他身后,侍卫拱护,将他保护着。
“明月照人,清风见静,知行者也,在乎懂事……”
琅琅的读书声在一个院落中传出。
听见了读书声,元文昌站立住,微微点头,表示嘉许。
后面一位谋士打扮的中年人低声道:“大人,要不要进去看看公子?”
元文昌淡然道:“不用去打扰,舒儿能潜心读书,是好事。”
“诺。”
“走吧。”
队伍离开,转向内宅去。
“志存高远,心性归真,能知事物分合,辨聚散祸福……”
灯光下,元哥舒掩卷,目光熠熠。他瘦了些,更显精神。相比以前,气质有所变化,比起那时的志得意满,深沉内敛了许多,城府渐成。而外示人,却又是温和圆润的态度。
正阳道长失手,元哥舒可谓遭受重大打击,更是受到了父亲的猜疑。不过他毕竟不是那些绣花枕头的纨绔,心性坚毅,迅速调整反应过来,主动跪在父亲面前请罪,并自请禁足一年,在府中潜心读书,不理事务。
这是以退为进的策略,也是表忠孝的心思。
元文昌当然明白,当即准了。说实话,对于此子,他期望甚高,自幼栽培。可惜后来元哥舒发展太顺,慢慢养出了些骄奢的气息来。经此一事,或许不坏。能让得元哥舒养气归元,沉下心来。
果不其然,几个月来,元哥舒的表现很让人满意。
元哥舒虽然自请禁足在府中,倒非完全封闭。不通外界的话,那和囚禁有甚分别?读书是好事,但两耳不闻窗外事,那就是迂腐了,是埋头考科举的士子才会那样干。
他乃将门之后,豪强子弟,自有志向,因此并不需要通过科举往上爬。去考试的话,反而跌了身份,受到约束。
不过科举取士,自古乃是朝廷选拔人才的制度,要想挖掘拉拢人才,还得关注科举。
今科金榜发布,元哥舒得到名单的时间甚快,早就获悉了。
现在,这份名单便整整齐齐地抄写着,放在书案上,抬头一看,便能看到。入目处,最为醒目的第一个名字:陈原!
“陈原!”
元哥舒念叨着这个名字,原本平和的神态变得狰狞,有杀机迸发。
读书静心,但有些事注定无法安静。
正阳道长圈养资粮,把人当猪,都是为了元哥舒。然而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