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个学术氛围和传统。
虽然抗联这里有大批的新式科研和教学用的仪器。但是学术是需要交流的,留在这里,很难与外界取得联系。这里太封闭了,很难与外界接触到。这一点对于自己的学术积累,是相当不利的。
最关键的是他担心自己妻子的身体,虽然抗联提供了特效药,但是肺结核这种病是根本无法痊愈的。只能是尽可能的恢复身体,以及延长寿命。如果抗联打了败仗,在来一次长途迁移的话,自己妻子的身体很有可能承受不住。
这些年国军给他带来的失望太多了,一次次的败仗,一次次辗转迁移。从华北的北平,一直迁移到西南边陲的昆明才总算安定了下来。但妻子本身就虚弱的身体,随着一次次的迁移却是每况愈下。甚至在去年,差一点就永远的离开了自己。
如今大后方的条件虽然艰苦了一些,生活水准也随着物价的飞涨每况愈下。就连给妻子想弄点滋补品,都没有钱去买。但不管怎么说,至少是安定下来了,不用在到处的迁移。如果来到东北,固然这里有治疗肺病的特效药,营养条件也好的多。
来到这里不过一个月的时间,妻子已经能下地走路,而且也原来持续不退的低烧总算消退了。甚至抗联专门给他妻子配备的那位中俄混血儿医生告诉他,如果持续治疗,他的妻子虽然不能说完全彻底的恢复,但是至少可以保证短时间之内不在犯病。而且如果恢复状况良好的情况之下,未必不能生育。
这是让他自抗战爆发以来,在艰难和困苦之中最高兴的事情,也是他之前不敢想象的事情。但尽管这样,他依旧很担心如果抗联失败了,再一次的长途迁移,还是会毁了妻子本就虚弱的身体。前车之鉴太多了,爱妻如命的他实在不敢冒任何的风险。
但是在参观与考察的时候,见到的那些美国进口的最新式科研设备和仪器,却又是让吴大猷先生异常心动。要知道这些最新式的科研设备和仪器,在国内的其他地方根本就见不到。别说在一路迁移的过程之中,大部分科研仪器基本丢光的现在的西南联大,就是在北平的时候,几家大学加在一起也没有这么多的新式仪器和设备。
这些仪器和设备,眼下在国内的其他大学自己买不起。而现在几乎都要穷疯了的国民政府,也不会去花费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的美元去给进口。眼下的国内,也就这么一家舍得下这么大的力气,花费了这么大的代价去搞这些仪器。
正是有了这些仪器,吴大猷才敢肯定,眼前这位年轻人说的那些,绝对不会是无的放矢。肯花这么大的代价,进口这么多的科研仪器,就一定有什么大的项目。让自己真的能学以致用,无疑对他包括周培源先生在内,又是极具诱惑力的。
相对于只放心不下学生的周培源先生,这位不像涉及到任何的政治和党派,只想专心教书和做学问的吴大猷先生,心中眼下的思绪要复杂的多。留下还是回去,对于他来说,这个决心都是很难下的。
他们一直没有答复,杨震也没有任何的催促,只是坐在那里,静静的看着二位先生。良久,这二位先生在经过慎重的考虑之后,最终还是点头答应了杨震的这个要求。但是二位先生答应的前提,与叶企孙和吴有训二位先生是一样的。
周培源先生是因为杨震答应了自己的两个条件,至于吴大猷先生,则还是研究和爱妻战胜了一切。毕竟抗联打败仗,丢光了本钱,那只是偶然性。但是爱妻在东北会有更好的医疗和疗养,自己能安心的做研究,不用整天为爱妻搞点营养品而发愁这才是必然性。
尽管不想涉及到政治与党派之争,但是对于还多少有些政治敏感性的吴大猷先生来说,他之所以留下来还有一点。他从这些身居高位,却是吃穿极为朴素。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