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时机构。在完成部队的组建和训练后,这些兵种司令部都要降级为司令部的二级机构。只负责部队的日常训练,以及装备的配置和编组,不再负责指挥部队作战。
陈翰章被调任装甲兵司令,只是参与组建装甲兵各个部队,以及整训作为种子使用的这些部队,最关键的是摸索出一套符合抗联自身的装甲兵战术运用。本身就具备极高的才干,又在杨震的刻意培养之下,陈翰章的战术眼光和战略眼光都有相当的水平。
尤其是其战术素养相当不错,对新鲜事物接受能力强,对于新的作战模式敢于摸索。在朝鲜的那场精彩的战斗,不是一般人能够打出来的。杨震认为由他来组建装甲兵这一重要兵种,是一个极为恰当的选择。
这与自带金手指的杨震不同,陈翰章能取得这些是完全靠着先天的天分,以及后天的努力和拼搏做到的。当然与他多年在抗联担任师一级指挥员,独立领导一支兵力和装备,为一路军之冠的部队,长期进行游击作战所取得的经验也有相当的关系。
今年才二十八岁的陈翰章是抗联所有师以上指挥员之中,第一个会驾驶坦克的,第一个使用坦克炮能准确命中目标的。他还学会了飞机驾驶,火炮的校正等多兵种的专业技能。可以说在多兵种运用的能力和水平上,他还要在王光宇之上。
不过陈翰章自己要求严格,对于部下的要求也一样的严格。他一向认为自己能做到事情,部下也一样要能做到。他担任装甲兵司令员虽然还不到一年,却已经把装甲兵**的有模有样。两个旅的战斗力完全形成,部队编制也算合理。
但也正是对自己异常严格的要求,使得陈翰章对于此次通辽作战,下面部队的应变能力以及在战场上战术执行的过于死板。面对着日军大量永备和半永备工事,依旧固执的采取或是正面牵制侧翼迂回,或是坦克掩护步兵死打硬拼的战术的表现很是不满意。
而从抗联最艰苦时期过来,曾经长期独立领导一支作为主力部队使用的他,对于部队对缴获的日军武器装备不屑一顾,而不知道善加利用,更是表示了相当的不满意。这在他眼中,这无疑更是一种极大的浪费。
在他诸多不满意之中,战术上出现的问题,是他最不满意的地方。尤其是尽管已经有了一定的应对战术,但各级指挥员依旧将手中可以调动的所有装备,死死扣在手中。没有想过将这些装备,加强到一线的攻击部队。
造成了前面需要高射机枪平射掩护还得和上级申请,得到上级批准后才能得到配备。这一来二去,在上下级的沟通联络上就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在抗联之中连一级有步话机,可以与上级联络。但是在排一级,却是除了通讯员之外,却没有任何的联络手段。而眼下的战场形势,却是最适合以班排为基础进行作战。
更没有采取以加强班为基础,组成多兵种联合小部队配合,多点渗透相互配合的作战模式,还是抱着大集团作战的念头死死不放。在战斗之中,一直以连级部队为基干攻击发起部队使用。将一号再三强调的一点两面,四组一队的战术,几乎全部都丢到了脑袋后面。
眼下抗联主力部队装备的自动步枪,两支交叉射击的确能压制住一挺歪把子或是九六式轻机枪。再加上一挺班用轻机枪,一个班的火力足可以压制住兵力在一个小队的日军工事群。
但是日军所有的工事,并不是只配备机枪,还有大量的步枪手。不仅各个工事群自己就可以成交叉掩护状态,而且与周边工事群也形成立体交叉配合。这种情况之下原有的班排,甚至连一级的部队,就明显显得压制火力有些不足。
而且在这种情况之下,采取正面突击或是单纯的侧翼突击,只能造成攻击面过窄,部队运动受到极大的限制。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