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实际看来,徐华封的建议是完全可行的,日本在一战时凭借其开战前的一百五十万吨商船,以及战时造的八十万吨,四年时间足足挣了二十二亿运、租费[ 注:大阪商船株式会社五十年史,1934年版,P82],若不是开战前两年日本犹犹豫豫没有大规模造船,后两年又刚好美国宣战,宣布钢铁禁运,最后日本不得不含泪同意米畜的商船换钢铁计划,这个钱估计还要涨上不少。
同时,各部门对运价的判断也太过保守,即使是按照历史,1917年沪上至伦敦的运费也将超过三十英镑每吨,1918年将达到五十英镑每吨,比1913年翻了二十五倍。更何况现在德国开战潜艇就比原先增加了五十艘,而不是历史上的二十艘,再配合杨锐灌输的狼群战术,运费会不会涨到一百英镑每吨,完全是可以预期的。只是,把德国潜艇部队加强到二战时那般生猛,自己该怎么破?没有雷达的时代,似乎狼群是无敌的吧。虽然上面这些历史情况杨锐都不知道,可海运比造船挣钱他是知道的,造船比卖军火挣钱他也是明白的,但是为了拉动国内工业、培养制造人才,他还是希望能靠卖货挣钱。
他想这些的时候,休会时间已经到了,看着坐下的各部官员,他只得问向盛宣怀,“盛大人,刚从徐大人说船是不愁的,可是船员够吗?要是这些船我们不卖出去,就自己组建船队行吗?”
盛宣怀已经老了,他上位其实就是为了将前清那些对外条约与新朝做一个交接,再有就是利用他的关系人脉给新朝繁荣稳定做一些贡献,复兴会坐稳江山之后,他这个运部尚书也就是是个牌位,实际的事情都是下面的人负责。现在杨锐通知开会并忽然相询,他好一会才捻着胡子道:“总理大人,三百万吨商船若全是大船,也不会少于一两千艘吧。一艘船总是要几十个人的,这么算最少要五六万人,多者估计超过十万人。轮船招商局、还有天通公司,再加上各地的轮船公司,怕最多也就是三万人了吧。”
盛宣怀说到这就完了,他虽然不知道是谁提出的建议,却没有否认。杨锐闻言才醒悟道:“那运部这边要马上统计船员,统筹安排之后再办一些船员速成培训班,这样才能多些人;再有就是造船厂,船要往大里造,最好全是六千吨级的,两千吨以下就不能造了,另外四个受政府扶持的私人船厂,也要这么通知下去;还有那些小船厂,也要在吨位上做限制。大家看还有什么要补充的?”
“总理,扩大船坞也很要紧,还有民间的那些木船也应该利用起来,很多地方的还能造三百吨的沙船,这些沙船如果装上柴油机、螺旋桨,就完全能当作轮船用,国内的航运就可以交给它们。”见其他人都没有意见,坐在最外侧的陈石英站起来道,他的想法只让诸人眼前一亮。
“有多少沙船船坞,一年能造多少万吨?”杨锐追问道。“还有,柴油机和沙船的船型匹配吗?怎么把这些造船手艺人造船作坊管理起来?”
前面是技术问题,后面则是管理问题,商部杜亚泉道:“只要开国后还在造船的作坊,商部都有登记,可那些改行了的人那就只能慢慢探访找出来了。”
他答完杨锐又看越过几个人的头顶看向陈石英,他见此道:“总理,和轮船一样,沙船一样可以标准化,柴油机匹配问题前两年就已经解决了,之前就有不少船老大来装柴油机改机帆船,只是柴油机比较贵,装的人少罢了,真要将沙船也早起来,那钱是一个大问题。”
技术上可行就只差钱,还没等杨锐看过来,户部虞辉祖就道:“只要能保证这些人拿了钱是真的去造船,钱不是问题。”
见素来都说没钱的虞辉祖终于大开口说‘钱不是问题’,在座的几个部长都大笑,不过他到没理会,继续说道:“还有事情很要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