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刚吃过午饭,刘兴国背上背包,背包其实没装什么东西,就是为大姐二姐在昌州买的两个粉红色女式挂包,真皮的最新款式,给大伯买的两条香烟、两瓶麦乳精、两瓶白酒、几斤猪肉和几包小孩吃的大白兔奶糖,现在家里条件虽然好了,但大伯节约惯了,也舍不得去花钱买。
回柳河有两条路线,一条是坐汽车,沿着长江边行走,但全是盘山公路,路窄并且很陡、路况很差,危险,要两个多小时;一条是坐船,沿着长江顺流而下,只要一个半小时,比较平稳安全。刘兴国还是选择坐船,既舒适又快。
坐在小型的机驳船上,看着两边的山,风光秀丽、陡峭的江边石崖,十分让人赏心悦目;但看到两岸时而出现的低矮瓦房和在山路上肩挑背扛的人影,又心情沉重,不知何时家乡的面貌才能改变。
下午三点,在柳河与长江的交叉处上岸,再沿着用片石修出的公路上行二十分钟,终于到了柳河场。只有一条宽约五米的青石街道,听说这条青石街有三千年历史了,很平整。街道两边除了乡政府、邮政所、学校和粮库是三层的砂砖楼房外,其余大部分是当地百姓修的一层的土墙瓦房和几间新修的砂砖瓦房。
乡镇府和中学都在街道中段的两边,大门对着大门。从老辈的口中得知,这个乡场,近二十年几乎都没有建过高房子了。不过古树多,一条200多米长的青石铺成的街道,就有八颗粗壮的黄葛树。据史料记载,三国时这里还是一个主战场。
学校正在上课,刘兴国在校门口门卫室放下背包,掏出香烟给门卫大伯散了一支,问道,“大伯,请问刘兴蓉和刘兴兰老师住在哪里?”
“你是她们的什么人?”那门卫大伯接过香烟,看了一下牌子,点燃抽了起来。
“我是她们的弟弟。”
“你就是她们的弟弟,难怪她们老是来问有她弟弟的信没有。看你西装革履的,单位应该不错,抽的烟都是中华。”
“在外面打工的。”
“刚才还看到,但我也分不清哪一个是姐姐,你打个传呼吧。”
刘兴国只得拿出手机把大姐和二姐的传呼都打了一遍,留言:在校门口。
一会儿,二姐就快速的从宿舍楼内冲了出来,边跑边喊了起来。
“兴国,你怎么回来了?快给二姐看看,好,长白了点,长胖了。”二姐跑近了,还踹着粗气,拉着刘兴国转了一圈。
“干吗,二姐,这么多人。”
“看看你长变了没有,不错,西服穿上,人变精神了。走,先到寝室去,大姐在上课。”
刘兴国背上背包,跟门卫大伯道了声谢,就跟着二姐去了宿舍。
宿舍在三楼,还好,大姐和二姐一人一间。
“进来把包放下。你背的什么东西,这么沉。”二姐来接背包,一下没有适应,感觉很沉。
“没啥。你打开自己看。”
“我看看,相机、烟、酒、麦乳精、肉、糖、两个包,这包好看,给我们买的?”二姐一番清点,“你又买一样的包,别人又分不清人,老是喊错。”
“买东西很麻烦,买成一样的,方便。”
“好吧,看你买包的份上,就饶了你。”二姐把包拿出来,挂在肩上,赚了一圈,“好看,可以挂也可以提,这下,今后上街,就不挂那个破包了。”
“兴兰,兴国呢?她不是传呼说回来了吗?”大姐的声音从门外传来。
“兴国”“大姐”大姐刚到门口,两人都同时喊了起来。
“快,让大姐看看。嗯,不错,精神,长胖点儿好。”大姐也拉着刘兴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