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华居 > 历史军事 > 混在北宋末年 > 第234章 魔教血使

第234章 魔教血使(1 / 3)

这队被杀的四散而逃的义军只是打前哨的,他们的主要任务是为白峰岭通风报信。那名红巾头领显然犯了轻敌的错。而那名建议撤退的黄巾义军在侥幸逃到山丛,观察了一阵官兵的动向后,迅疾赶去白峰岭报信了。

而扼守在白峰岭的义军头领正是那名被称为血使的黑衣女子,当她得知官兵极可能会来袭的消息后,眸光闪过一丝寒意,她还不知道来者正是差点被她一箭取了性命之人。

白峰岭本是摩尼教下属的一个堂口,自摩尼教教主郑魔王响应方腊起义后,这里的教徒也就多了一个反贼的身份。其实方腊借摩尼教起事,这厮是自封的摩尼教主,当然他是想借用摩尼教在两渐地区深厚的群众基础和影响力。

这里简单说两句摩尼教,摩尼教就是后来的明教,起源于巴格达,并迅速传遍欧亚大陆,唐朝时从波斯传到中原,后来成为中国四大邪教之一。再后来的白莲教和弥勒教等也是和摩尼教有牵连的。

摩尼教传到中国之后,深受佛道两教影响,变得越来越具中国特色。

著名的唐武宗灭佛后,摩尼教在遭到血洗后,迅速转入地下,并向东南沿海秘密发展。五代时期,就有借摩尼教起义的。

到了宋徽宗这儿,由于他尊崇道教,在修《道藏》时,他曾两次命温州官员送摩尼教经文入藏。其实在这之前的近百年间,摩尼教在大宋一直是不显山不露水的,但自从《摩尼经》入藏后,等于是摩尼教取得了合法地位,为摩尼教的迅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直到公元1114年,有官员上报说,两渐地区的摩尼教信徒极多,且各在所居乡村,建立斋堂、鼓动民众,夜聚晓散。

赵佶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惊恐之下,立即颁布禁令,严加取缔,却为时已晚。仅仅数年后,在各种社会矛盾积聚到一个临界点的情况下,才有了方腊借助摩尼教一呼百应结果。

所以说,眼下方腊之乱,可以说和赵佶脱不了干系,有点搬石头砸自己脚的意思。

方腊起义后,摩尼教才被宋统治都定为邪教。

这摩尼教的教义为二宗三际,二宗就是明暗,也即善恶。三际指初际、中际、后际。在际初阶段,明暗是分开的;中际阶段,黑暗开始侵入光明,光明与黑暗斗争,两者混和;后际阶段,明战胜暗,也即善战胜恶,明暗重新分开。

所以摩尼教因信奉光明崇尚善而称为明教,信徒也有被称为明使者,即光明使者。

如金大侠的小说里干脆给明教教主取名“阳顶天”,下面有光明左使,光明右使,四大护教法王之类。

眼下,这白峰岭的“血使”称谓,类似后来的明使。他们认为,光明要想战胜黑暗,就必须经过残酷的流血斗争才能最终实现,所以就有了血使一说。

“血使”在教中地位极高,仅次于教主魔王。

盘踞在白峰岭的血使,有数百属下,全是清一色的女子。

坐落在悬崖峭壁上的一处面积庞大的孔洞里,洞壁处点燃的巨烛闪烁着幽幽的光,映照在两侧分立着的数十名黑衣女子的眸子上,而那名年轻的血使大人就端坐在最靠里的位置,由于此处没有点燃蜡烛,相对显得昏暗神秘许多。

“血使大人,这队官兵来势汹汹,只怕来者不善啊”一名站立在左前侧的黑衣女子有些担忧道。

“不就屈屈数百人吗,也敢来我白峰岭撒野,他们敢来,本血使就让他们无回。”血使冷冷道。同样,和其他黑衣人一样,血使的脸上也蒙了一层黑布,看不到脸上表情,可闪亮的眸子却散发着一股逼人的冷傲和不屑。

“血使大人……”右前侧的黑衣女子犹豫了下,声音透着忧虑,

最新小说: 历史盘点:给始皇帝剧透二世而亡 宿舍求生,我被拉进了管理群 抗战:川军入晋,开启大将之路 神尊强宠,废物小姐竟是绝世女帝 天崩开局,从死囚营砍到并肩王 娇妻乖乖,慕总为她折腰为她疯 寒门布衣,开局捡个宝藏美娇妻 中世纪崛起 大明:开局请朱元璋退位 亮剑:老李要枪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