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天何玉轩老老实实地一日来往在工部、练武场、太医院、何府几个地方, 这步调熟悉了,便自然融入了生活中, 就好似从来都是这般存在的。
这自如的步调让何玉轩都差点忘记他身为一个工部的人, 其实偶尔也是会被提溜去开会的。
这日午朝结束后, 在帝王的吩咐下, 何玉轩被莫名其妙从太医院招了过来。
谨身殿内, 道衍、金忠、徐玮辰、张丘等熟悉的面容便不说了, 也有户部尚书郁新、吏部尚书蹇义、工部尚书等这些不大熟悉的人,三位皇子也在座。
何玉轩有点微妙, 注意到这里出席的大多都是文官, 而一个偏向朱高煦的武官都无。虽然朝会往往不拘泥这个,更勿论这次压根就是在午朝后加开的, 与朝会也并无干系, 然今日这场不知怎么地就显得有点微妙。
礼部尚书李至刚道:“万岁, 北平乃是“龙兴之地”,可否效仿明太.祖设立凤阳陪都的做法, 把北平立为陪都?如此可向天下宣告万岁之威严。”
李至刚的话不是无的放矢, 朱棣本便有迁都的打算, 他这话不过是挠在了骚处, 言中了朱棣的打算。
这事本不是什么大事,设立陪都的事从前也有人做过, 李至刚提出来后, 内阁与六部看着帝王饶有兴趣的模样, 也无人会去扰了帝王的兴致, 这事便这么定下了。
“立北平布政司为陪都,诏改北平为北京。待诸事落定后,再作其他。”朱棣话中犹然带着些其他的意味。
何玉轩压抑着打哈欠的欲.望,慢吞吞地想道:或许便是从今日开始,奠定了朱棣慢慢把京师转移到北平的想法。
就不知道现在这些大臣们有没有及时觉察到了。
午朝后加开的这场例会,其实不过是比午朝的人数更多了些,何玉轩听着各种接地气的政策很是有趣,渐渐地也便投入其中,不多时便听到工部尚书说道:“万岁,龙江宝船厂如今重启,且看……”
何玉轩被这句话抓住了眼球,抬头看了眼正侃侃而谈的工部尚书,忽而蹙眉,他记得这件事其实是金忠在督办的,怎的突然又变成了工部尚书的功绩了?
金忠老神在在,捋着胡子端坐着,丝毫没有自己的功劳被人抢走的模样。
何玉轩挑眉,仔细听了下去。
明朝禁海,是从洪武年间就开始了,为了抵御倭寇,也是为了方便看顾。此举虽然很有效,然世代延绵后的弊端同样凸显。
朝臣中不是没人能看清楚这点,然大多都认为此乃百年后之事,如今倭寇海贼流窜在即,还是预防为妙。
帝王欲派人出海一事,其实早在年前就流露了些许意味,不管是开始派人收集以往的海图也好,稍稍放松了广州通商口岸的限制也罢,无不昭示着这一点。
工部尚书提及的事,便是早些日子在朝廷敲定的事,如今不止应天府这一处,连带着淮南清江船厂、山东北清河船厂等都已经列入了名单里面,逐渐成为了接下来要做的事项。
朱棣颔首,挑眉说道:“诸如工匠这些人呢?”
朱棣的话虽少,可一语便刺中了要害,如今造船厂不是问题,造船才是难事。若是这寻来的工匠都是二里哈子,何必折腾这一回?
材料可以寻、厂子可以建,可是图纸与工匠这两个可不是能随意便寻到的,此乃根基。不然随便寻个人都能造出船只,何必苦求厉害的工匠?
工部尚书微顿,此后金忠接口道:“洪武年间停止了些造船厂,那些工匠都是登记在册的,如今按图索骥,还是能重新招来一批经验丰富的工匠。后续的新工匠择一些口风紧的人以老带新。造船图纸有些已在洪武年间被焚毁,然按着遗留下来的宋朝图纸,虽有些陈旧,臣认为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