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月的时间从江南到漠北, 不算紧张但也不充裕。
穆空青没有选择走水路,而是选定了一条由江南至开封,再经由顺天府前往漠北边关的陆路。
二月的江南将将开始回暖, 穆空青的速度并不算快, 凉风袭来也尚能承受。
自穆空青离开书院起已有五日,他如今尚未出应天府辖区, 主要还是因着穆空青每晚都会在天色将暗前寻到驿站, 或是直接进入附近城镇,歇在客栈中。
既是游学, 学业自然也不可耽搁。
穆空青每晚都有一篇雷打不动的功课。
或以当日见闻体悟为自己出题,书以四书文或策问。
预备积攒到一定数量时寄回给老师, 或是直接寄送回书院。
因为应天府治下还算繁华,所以穆空青并没有执着于一定要走官道。
官道安全, 就意味着若走官道, 大概不会遇到多少人或事。
游学既在踏遍山河开阔心境,也在观世间百态,察人情冷暖。
只是一个人闷着头走, 那不是穆空青想要的游学。
若不趁着眼下未出应天府时往小道上多走一走,待到那等穷困些的地方再走小道,说不准就要遇上山匪了。
穆空青是为多见些市面,可不是为了离开这个世界的。
却不想穆空青头一回走离官道,便一着不慎走岔道了。
为了不叫自己露宿荒野,便就近寻了个村庄, 花了些银钱, 住进了村长家里。
这户村庄叫木家村, 同穆家村恰好同音。
这木家村的村长也是木家族长, 甚至同穆家的老族长一样, 都有着童生功名,在族学中教书。
因着这份奇妙的缘分,穆空青和那村长都起了谈兴。
两人聊着聊着,便聊到了木家村村外不远处的一座寺庙。
老族长知晓他是在外游学的学子,便同他说,那座寺庙规模不大,原先只是勉强不算破败。直到先帝年间,木家村出来了一位同进士。
那位同进士据说在会试前曾去庙里求过佛,高中后也曾广邀同窗在庙中游览,留下了不少墨宝,让那寺庙在附近几个村镇中也有了几分名气。
可惜当今最恨鬼神事,佛道两家都被打压得不轻。
如那座无名寺庙一般的小佛寺,更是不知荒废了多少。
“如今那寺庙中已经没了和尚,都是附近的村人不时去打扫修缮一番,先前那些文人士子们留下的墨宝也都还在庙中。”
老村长应当也是许久没有同人叙过话了,此时捋着胡须笑眯了眼。
“若是小友有意,也可以去那儿瞧瞧。”
周边百姓自发打扫修缮,还无人去动那庙中墨宝,这在穆空青的认知中,实在是有违常理的。
出于好奇,穆空青第二日在拜别这位老村长之后,便向着那寺庙的方向行进。
不过穆空青倒也没有听之信之。
出门在外,防人之心总是要有的。
穆空青特意拐上官道走了一段时间,中午停下用膳时,恰巧遇到了一队行商。
穆空青见他们都是金陵口音,载着货物的马车上又刻着大商行的标志,穆空青便假做自己迷了路,上前同人搭了两句话。
穆空青生了一副好样貌,说话时又先带三分笑。
那商队的管事本就擅言谈,再见穆空青虽瞧着是个文人模样,可即便是对着他们这些低贱商贾,言行间也不见半分轻慢,自然是乐意同他搭话的。
“我等是专门负责这条线路的生意的,在这附近跑了数十年了,这地界儿就没有我等不熟悉的地方。”
那管事拍着胸脯同穆空青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