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华居 > 历史军事 > 汉世祖 > 第162章 兵事

第162章 兵事(1 / 2)

崇政殿内,宽大的书案后,刘承祐以一个松弛的姿态侧躺着,手里拿着一份奏章,读得津津有味的,不时点点头,露出满意的表情。

刘承祐阅读的,乃是中书舍人窦俨所进的一篇政文,洋洋洒洒两千余言,根据当下大汉的国情,在通礼、铨选、考比、纠盗、治安、税制等方面,进行了一番剖析论述,以献天子。

看得出来,窦俨是用心了的,论述详实,颇有条理,基本都言之有物,并且不乏良言善策,尤其是关于纠盗的一些建议。

“这窦俨,却也不负‘五龙’之名,很有见地啊!”刘承祐放下手中的文章,感慨了一句。

窦家五兄弟,虽以长兄窦仪的名声才干最为出众,但剩下的也多负其才,尤其是窦俨,当然,能爬到中书舍人这个位置上,肚子里没点货,也是不可能的。

不过,对于窦俨这篇政文,刘承祐也就抱着欣赏的态度读它一遍,阅完即止。就刘承祐心思而言,不过老生常谈罢了,可以夸一夸,表示赞赏。

“来人!”抬起头,刘承祐唤道。

“小的在,官家有何吩咐?”接替张德钧为内侍行首的孙延希,赶忙入内听候吩咐。

自张德钧工作重心放到皇城司后,刘承祐身边近侍的宦官首领,已经换了三个了。一因骄狂欺下,一因收受贿赂,先后被杀,剩下一个伺候得始终不合心意,被斥退。

不到一年的时间,皇帝身边的内侍行首,这个让汉宫宦官羡慕嫉妒的位置,成了高危职位。这孙延希已经是第四人,原本是慈明殿的一名宫侍,了解到刘承祐用人不顺心,故而派过来侍候。

说起来,当初的张德钧,也是刘承祐从太后那边讨来的。结果证明,太后在调教内侍方面,却有一定水准,孙延希还是让刘承祐看中了,虽然不如张德钧机灵,但看起来很本分老实,对刘承祐异常敬畏,奴性很重,行为没有一丝一毫的差错。

当然,表现得太过完美,有时也会让刘承祐生出些怀疑,是否表里如一。要知道,即便是张德钧,时不时的,也会犯些小错。不过,就目前而言,刘承祐对这孙延希,还是满意的。

看着深鞠候命的孙延希,刘承祐直接吩咐道:“传朕口谕,赐中书舍人窦俨钱五万、绢二十匹。”

“是!”

孙延希退下,刘承祐又拿起另外一封奏章,来自枢密院,关于大汉军力的报告。大汉军队,这十年间,不断在调整规范,而每历战事,都会面临调整,发展到如今,方才有一套勉强成熟的军事体制。

以两衙禁军为主要,辅以诸边戍军、道州都司兵马,以及转运、巡检兵卒,再加上仍在构建的乡勇,规模已然足够庞大。其中仅常备的禁军,就有十万之众,这是国家柱石,而包括河北、河东、西北、西南边军,精锐之师,有二十万之众。

其中,骑兵的建设,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中,内外加起来,已有近四万骑。按照枢密院的测算,在维持全国基本治安的情况下,朝廷如欲大征,可动兵三十万。若待川蜀平定,彻底消化其丁口,还可增加十万。

而若不计后果,动员个水陆大军,而后用印,吩咐下去:“将此制,发传枢密院!”

制文言简意赅,按照刘承祐的批示,枢密院接下来的重心,放在川蜀军队的整饬布置、以及撤兵事宜上,再着重强调了一点,加强对骑兵的建设。

刘承祐突然察看起大汉兵事,不只是因为平蜀的缘故,还因为,他的目光再度放到北方了。在刘承祐看来,收取川蜀后,南方剩下的小半壁江山,可从容取之,不会有什么难度。以大汉如今的实力,只要不出意外,三两年内可定之。

在这样的情况下,刘承祐觉得,是时候将注意力放到北面的辽国上了。加强骑兵的建设,就是一个信号,是为对

最新小说: 娇妻乖乖,慕总为她折腰为她疯 家里穷得叮当响,爹娘要供读书郎 天崩开局,从死囚营砍到并肩王 大明:开局请朱元璋退位 中世纪崛起 寒门布衣,开局捡个宝藏美娇妻 亮剑:老李要枪不要! 历史盘点:给始皇帝剧透二世而亡 宿舍求生,我被拉进了管理群 抗战:川军入晋,开启大将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