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底,那间卖关子,惹得全城人好奇的铺子可算是迎来了开业。
铺子大门都是琉璃做的,敞亮得很,大门两侧,摆满了一溜的鲜花,也不知道这个季节了,这铺子主人去哪里找来这么多好看的鲜花。
不少人都围在铺子前面凑热闹,鞭炮响完。
被红绸盖住的牌匾展示在大家眼前——万镜坊。
一个自称姓宋的年轻男子从人群中站了出来,对围观的百姓表示谢意,并简单说了下他们铺子是卖玻璃和镜子的,让大家有序进铺子里挑选。
这时候大家才知道,这透亮的琉璃,在这个铺子里,原来是叫做玻璃。
宋掌柜让铺子伙计抬了两样东西出来,分别摆在大门两边。
一边是一面全身镜,一边是一块玻璃。
都用上好木头雕刻好的镜框框着,旁边还有伙计守住,以免有不长眼的人把东西弄碎。
走近一些,还能看见镜子和玻璃上贴着价格标签,一面全身镜需要一百两银子,而一面全身镜大小的玻璃,也要五十两银子。
这么昂贵的价格,在普通老百姓看来,称得上是遥不可及。
不过店里主要卖的不是这么大尺寸的镜子和玻璃,价钱自然也便宜很多。
家里窗户用的玻璃,店里卖五两银子一块,方镜和圆镜都卖八两银子一面。
“天哪天哪,这就是镜子吗?照得人可真是清楚!”
“这不是琉璃嘛,为什么叫玻璃?”
“原来我长这个样子,哎哟,这脸上怎么还黑了一块没洗干净。”
“我看看,我看看,哎哟老天爷,我这眼角这么大一块眼屎,也没人告诉我一声,丢大脸了丢大脸了。”
“你们别挤,挤坏了可是要按原价赔偿的,这镜子要一百两银子!”伙计看着大家挤着要上前来照镜子,赶紧维持秩序。
原本还挤着的几人,听到这么贵,吓得不敢轻举妄动,笑话,二十两银子,把他们卖了都不值这么多钱。
而此时,铺子里也迎了第一波客人进去。
都是穿得十分讲究的,显然不是一般客人,是消费得起他们铺子东西的人。
宋掌柜跟在客人旁边不卑不亢的做着介绍,态度拿捏得十分到位。
不会让客人觉得高高在上,又不会让客人看低他一眼,这么厉害的掌柜,也不知道尹弈啸哪里找来的。
有勇气踏进这间铺子的人,也是荷包鼓鼓的,在看过用玻璃做的窗户,视线是如此好之后。
再在宋掌柜的忽悠之下,给家里主院的几间屋子都定了两块玻璃窗。
定制的玻璃窗需要铺子派伙计上门去量尺寸,再给出窗户样式给客人选择,做好后再由伙计上门安装。
一条龙服务,十分到位,丝毫不用客户操心。
就是这需要交的银子也不是一笔小银子。
客人看完玻璃,交了一大笔定金后,再走到右边的镜子专卖区域,给家中老母亲、夫人还有姨娘等,各买了一块半身镜回去,一面半身镜需要二十两银子,这客户是个豪爽的。
铺子的服务也十分到位,这些东西都是送货到家,一面客户自己运回去,半路碎掉。
开业这日,宋掌柜一天忙着招待客人,签订单,一天赚到的银子就上了五千两,这还不包含玻璃的尾款。
晚上,趁着夜色进了世子府,把开业当天的情况同尹世子进行汇报。
尹弈啸看着今天签订的契书,左手食指往桌上敲,这结果还行,毕竟只是在通阳州。
这要是在京城,开业怕是能进账五万两,还是得抓紧把名声打响。
“镜子也同时在京城和其他府城开卖了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