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边流行的戏就是秦腔,无论红白喜事都会请上那么一两台,显着热闹。爷爷让我去镇上找一家戏班,当然不是什么专业院团,就是村里一些人自发组成的,在农闲时给人家唱唱,赚点小钱。这种戏班基本每个镇上都会有,所以没费多少功夫我就找到了一家,班主姓黄。请的时候当然不能直接说是请人家去给鬼唱戏,要这么说怕是没人敢接。我就对黄班主撒了个小谎,说是一个亲戚过寿,村里也没什么娱乐活动,就想找人唱一天的戏,大家热闹热闹。
黄班主答应一声,递给我一个戏折子,这是戏班的规矩,自己戏班能唱的戏都写在折子上,由主家自己选。根据事情不同,选的戏码也会有所不同,比如红事就会选一些轻松搞笑的戏码,比如《周仁回府》之类的,而要是白事,一般就会选《下河东》《赵氏孤儿》《三娘教子》之类的戏。当然了,这也和主家的喜好有关,有些人喜欢文戏,有些人喜欢武戏,不一而足。
我对秦腔是一窍不通,觉得磨磨唧唧半天唱不出一个字来,烦的慌。可此时人家班主让选,我又不能不选,好在出来的时候爷爷特意叮嘱了说是让选几出热闹的戏,越热闹越好,我就胡乱选了一出《单刀会》一出《挑滑车》一出《大闹天宫》。
黄班主看着我选的戏,笑道:“这几出戏可不好唱啊,场面又多,又都是吃功夫的打戏……”黄班主说完就看着我笑,我虽说年轻,可也跟着爷爷干了几年这事儿,他的言外之意哪能不明白,赶紧说道:“只要戏好,价钱不是问题。”黄班主双手一拍,说道:“好,痛快。那这戏我们就接了,说个时间吧,我们也好准备准备。”我说道:“时间有点紧,后天老人就过寿,明天就要得把台子搭好,这样吧,我再给您加上二百块钱,明天一早我来接你们。”黄班主先是听到只有半天准备时间,面露难色,一听我再加二百块钱,立刻满脸堆笑的答应了下来。
第二天一早,我从韩老大那儿借来了两辆三蹦子来到黄班主门口,他带着十几个人和一大堆东西已经在那里等着了。黄班主一看到我,立刻满脸堆笑的迎上来就要给我发烟,我笑了笑说不会,随即安排他们把东西搬上一辆三蹦子,我们坐在另一辆三蹦子的车厢里向王庄赶去。爷爷坐不习惯汽车,已经早早自己走了。
王庄距离镇上不是很远,开车不到半小时就到了。我们在村口和一位老大爷打听了下王满仓的家,老大爷热心的给我们指了路,又问我们是干什么的,我说我是王满仓儿子的朋友,来给王满仓过寿,顺便请了个戏班子来唱戏。老大爷一听喜出望外,连声说着:“王家那小子现在都这么出息了啊,小时候他还偷过我家的鸡蛋呢。这回满仓过寿,不该请我们这些街坊去好好听听戏啊!”我笑着说明天晚上开唱,村里没事的乡亲都来听戏。老大爷答应一声颤巍巍的走了,我们一行人到了王满仓家门口,爷爷正在安排人准备搭戏台。
我叫了声爷爷,爷爷冲我招了招手,然后一帮人帮着把东西搬下车,简单休息了一会儿就开始在门外搭戏台子。我走进屋里找到王满仓,告诉他就说是给你过寿,千万不敢说漏嘴了。
这种草台班子的戏台倒不难搭,说是戏台,其实就是一个简易的木台子,十几个人忙活的大半天也就搭成了。这时候太阳已经偏西,王满仓早就找来几个村里干净利落的妇女做好了饭,简单吃喝了一点,黄班主把他那一帮子演员叫到一起,说是要准备开台了。我听着新鲜,就问黄班主什么是开台。
黄班主点燃一根烟说道:“如果是正规戏园子,人家怎么唱都行,但像我们这种临时搭的野台子,就必须开台,要不然就是对祖师爷的不恭敬,祖师爷会怪罪的。”
所谓开台,就是要在正式演出前一天晚上没有观众的时候,由一个演员扮成关二爷的样子,站在戏台子中央亮相,再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