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6章:疑兵之计困京城(1 / 2)

逍遥小神捕 青山墨客 1052 字 3个月前

赵凌阁走后,李天顺就开始亲自处理接受京官城的相关事务。

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京关太重要了。

只要扼守住这里,退可以守住已经得到的地盘,进可以进攻京城。

把这座重要的隘口交给别人处理,李天顺还真有点儿不放心。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京关一直被朝廷做为要塞使用,里面的百姓其实很少,除了军队外更多的是工匠。

李天顺将这些工匠全部收编为自卫军所用,大大增加了制造武器的进度。

又从内地迁来大量的百姓充斥到城内,给他们优惠的安抚政策,使其成为一座真正的城池。

除此以外,李天顺还得到了武三司留下的三十万两军饷,最为珍贵的是得到了上万匹优质的战马。

这些战马都是朝廷从突厥引进来的,经过几代的繁衍,虽说不敌突厥战马强悍,却也远胜内地的马,依旧保留着原始的野性。

这可把胡伦给乐坏了,正好用这些战马给李天顺组建骑兵部队,让原来劣质的战马退役用于后勤运输。

同时李天顺又开始了新一轮扩兵,大肆制造火炮火枪,用以装备新的部队。

又任命了大批青年参谋和将领,让他们成为新部队的骨干力量。

待京关的改造初步做完后,已是到了入秋时节。

这段时间朝廷兵马很是老实,据情报得知,天后已经下了懿旨,命令京城附近各道的兵马向京城集结,做出了一副誓死保卫京城的架势。

有意思的是,那些道的刺史仿佛有了某种默契,都只是派出了少量的兵马来京,将不多的家底都留在了自己的境内。

李天顺知道,这是自己的兵峰已经吓到了他们,这些刺史或为了自保,或为了观望,总之大有树倒猢狲散的意味。

对当前的这种形式,岳华峰和赵武平商量后,建议李天顺不要轻易进功京城。

他们的想法是,坐等这些观望的州道割据,这样就可以趁着天下大乱之际,轻而易举拿下京城。

对于他们的建议李天顺并没有采纳,倒不是他们的建议不对,而是李天顺有更深层次的想法。

那就是如果这样做的确可以坐收渔翁之利,但这样可能极有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就是形成天下诸侯割据的局面,类似于东汉末年,到那时遭罪的将是老百姓。

第二种情况就是西北的突厥人,北方的高丽人,甚至是海上的倭寇极可能利用大齐国的内乱入侵我们领土。

所以为了天下百姓计,也必须要尽快北上。

对李天顺这种以天下计的安排,岳华峰和赵武平皆钦佩不已,当即表示全力支持。

不过他们又提出了一个顾虑。

那就是如果大军在到达京城前,天后要是挟持着永和帝天逃出京城,势必会给自卫军带来后患。

对此李天顺表示非常赞同,立刻召开军事会议,商讨出了对策……

于是,在永和帝二年的秋天,李天顺留下三万军队驻守京关,自己率领其余的七万大军挥师北上,直扑京城。

为了不让天后带着周弘逃走,李天顺命令赵武平率领五万军队走正常路线,从京关一路杀到京城。

自己则带领两万骑兵绕道秦岭,用两天时间奔袭上千里到达京城下。

同时命人广建营寨,制造出十万大军围城的假象,楞是唬了朝廷的兵马整整五天不敢迎战。

另一边,赵武平率领的自卫军无论是从部队人数、兵员素质、火力配置还是机动能力,皆全部碾压朝廷的军队。

在快速攻占了五座城池后,只用了不到六天的时间就兵临京城城下,与自己的骑兵合并一处,达到了战略包围的目的。

……

皇宫中,天后及一干重臣正在召开紧急御前会议。

此刻他们皆脸色苍白,因为他们都知道如今的局势意味着什么?

如今的朝堂可谓一日数惊,自从李天顺兵临城下的几天里,连午门跑过一匹马,宫里的人都会认为是有坏消息传来。

御前会议自然有周弘参见。

就见这位傀儡皇帝坐在天后身后的龙椅上一言不发,脸上表情木讷,看上去就像一尊塑像。

可实际上他的心里却在波涛翻涌……李天顺啊李天顺,朕终于等到这一天了。

坐在周弘前面的天后,阴沉的看着下方的众臣,当目光扫在内阁首辅白友三身上时就不动了。

白友三见状立刻匍匐在地上道:“是臣调度不力,还请天后娘娘降罪。”

本来他早就料到了可能会有这一天,想的是通过自己内阁首辅的权利,在京关有风吹草动时就提前带着家眷跑出京城,来个远走高飞。

实在不行就投奔突厥人,他们觊觎中原已久,自己去了定能得到重用,一样能过上荣华富贵的好日子。

可千算万算,就是没有算到赵凌阁竟然投敌献出了京关。

自己得到消息时天后也得到了消息,立刻封闭了九门,又让大内派人把自己监视了起来。

其实这也没什么,自己还是内阁首辅,况且京城离着京关还有三百余里,隔着五座城池,只要自己慢慢想法子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