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崔大山就喘不上来气儿。二丫:“这样行,如英你别催呀。”
教长辈认字读书,崔如英都不知该怎么教。
崔如英知道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儿,以崔大山的性子,怕是学得慢,而且自己是小辈,
快了慢了的,都不成,要是一回学烦了,后头更不好学。倒是四郎在一旁听着,高举着手说:"姐姐!我学我学,我和五郎学!"五郎今年才两岁,神色懵懂,连认字是什么都不知道,但跟着点点头,"姐,我也学!崔如英笑了笑,“那就等明天开始,每日下午有空的时候,学上那么一两刻钟,也不耽误时间。爹说得对,慢慢学着,反正现在家里有我呢。揠苗助长反而长不成,越是催着,恐怕对识字的事越是抵触。崔如英瞧着崔大山和二丫松了口气,她庆幸没逼着学。崔如英也不用他们学多快,慢慢来就是。不过四郎五郎愿意学,崔如英就给他们背了一遍
《三字经》,又叫着他们读了一遍。
四郎五郎在她面前站着,小黄小黑在一旁要么你追
我赶,
要么歪着头追自己尾巴转圈圈。
崔如英搬了个小板凳坐在阴凉下,
烈日灼灼,读书声朗朗,夏日好像也没那么难熬。
傍晚自然是要去给书院送包子,等月亮升起,铺子打烊,这一日也就过去了。十五月亮挺圆,远看能看见月亮上起伏的山。月华撒在地上,路上并不黑。凉的,所以客人并没见少太多,还因为有酒水,带着包子卤菜都好卖。崔如英今日在铺子看着,生意也不差,因为崔记包子卖得包子温热吃也好吃,卤菜是这几日酒水天没黑就卖完了,可以每日再来个十来斤,或是上些更好的酒。崔如英也看了客人衣着,穿绸缎的也有,看样子不差钱。钱,没了这个铺子,那可是不成的。
崔家人的日子就是这样,一家人围着个小铺子转,这是崔家人生活的根本,也是本这个时辰,巷子里人家都静悄悄的,少有还没睡的。
四郎五郎一人抱着只狗,崔大山抱着六丫,回家收拾安顿,也就歇下了。崔如英夜里被热醒两次,盼着夏日早点儿过去,快到冬天吧,就能换大点儿的房子了。有两个窗户的话,应该就没这么热了。
次日又是围着铺子转。
刘婶儿上午过来了,崔如英还特意问了问昨儿有啥事,如果需要帮忙,千万别客气。刘婶儿眉梢带着两份喜意,说道:"昨儿有媒婆上门,给你虎子哥相看,我就去见了见。么快就要相看人家了。
崔如英没想到是这样的喜事,她记得刘婶儿家的虎子跟崔大郎年岁差不多,没想到这不过转念想想在这个时代也算不得快,早早议亲也省着好的都被挑走了,真等到十五六再找,还晚了呢。
世风如此,若非崔大郎去读书了,这会儿也该相看,等个一两年,差不多就成亲了。崔如英道:“恭喜恭喜呀,可成了?"
刘婶儿:“这还头一回呢。”
为人父母最操心的就是子女的事儿,刘婶儿自然也如此。原本赵川还让刘婶儿打听打听,问问崔家的意思。
他记着崔家的二丫跟虎子差不了几岁,若是崔大山夫妇愿意,可以先把亲事定下来。两家住得近,是知根知底的,他们夫妻俩也算看着二丫长大,断不会亏待了二丫去。虎子性子也不错,是家里的长子,让虎子好好当学徒,这不还有几年呢。赵川也是看崔家日子好,谁不想结门好亲事。
近在眼前的先问问,不成再说不成的。
通人,又不是多俊俏。
刘婶儿一开始呀也觉得不错,毕竟二丫性子好,相貌说不得多好,但虎子也就是个普可后来刘婶儿仔细想想,这事儿不成。
两家唯一差的就是家世,也是差得最多的地方。
若是从前那还好说,两家差不多,但如今崔家有这个铺子,刘婶儿虽不像赵掌柜管账,知道铺子营收,可眼见每日卖那么多包子,也清楚生意不错。向来嫁女儿都得高嫁,嫁过去还没自家日子好,那嫁个什么劲儿,过去当老黄牛吗。刘婶儿没见低嫁的,若是她是许娘子,也不可能答应。街坊邻居做久了,刘婶儿不说拿二丫当闺女看,那也是自己看着长大的,比起嫁过来受了委屈,还不如不嫁赵家,找个家世好的嫁了,那才不受委屈。
那孩子性子好,日后崔家的生意做大了,肯定有更好的亲事。尽管赵川有这个意思,还一直说现在趁着崔家生意没做大,跟着说说......但刘婶儿没跟崔大山说过,这回相看别人,说一说也省着崔家人多想。自家闺女被惦记,能不多想吗。
了伤情分。
再有就是许娘子总在侯府,刘婶儿跟崔大山说话也少。有些话不该提就不提,省着提崔如英道:“这好事儿呀,多见几回呗
。"
刘婶儿打趣道:“你才多大,知道啥是好事儿,这八字没一撇呢,可别往外说。”就不知道了。"
那就是家里能说呗,崔如英笑了笑,“都说人生四大喜事,洞房花烛可算一个呢,我咋不过崔如英没往深处想,因为在她眼里,崔家几个还都是孩子呢,就是如崔大郎性子老成、懂事知道照顾弟妹,那也要去读书的,成亲对他来说还早着呢。十三岁的年纪,怎么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