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刻的长孙无忌在李勣眼中,已然无异于冢中枯骨,即便尚能兴风作浪、屠戮关中一片腥膻,也不过是穷途末路,拼死挣扎。 但李勣不得不承认,长孙无忌如此阴狠的将所有门阀私军一齐拖着坠入毁灭之途,的确有很大的可能将整个长孙家从死亡边缘拉回来。 够狠。 ***** 内重门里,华灯初上。 李承乾正与李靖、李君羡议事,听取了房俊派人送来的消息以及其本人之建议。 李靖颔首道:“越国公所料不差,关陇的目的大抵还是东宫六率,长孙无忌已经疯了,他不管关陇门阀以及那些门阀私军的死活,想要拼死一搏,最次也要玉石俱焚。” 他其实不太明白眼下之局势,按理说东宫已经在积极推进和谈,长孙无忌只需付出一定的代价便可以将这场兵变彻底消弭,而后东宫、关陇联手对抗李勣,李勣极大概率是不可能纵兵入京、兴兵叛乱的,如此各方都能达到各自的底线,何乐而不为呢? 为何偏偏要走这一条最为凶险的路? 就算击溃了东宫六率,逼得太子在右屯卫护卫之下撤往河西,将整个长安城占据,不还是要面对驻守潼关、虎视眈眈的李勣? 但是他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对于政治的嗅觉极为迟钝、天赋极为匮乏,索性也不去深究那等云山雾罩的幕后潜流,只管守住太极宫,确保太子以及东宫上下无恙即可。 当然,这很难…… 一旦关陇门阀发动那些门阀私军逼近长安对右屯卫施压,再辅以渭水北岸的薛万彻,右屯卫自保无虞,却很难再对宫内予以支持,皆是东宫六率所要面临的就将是整个关陇的殊死一击。 兵力相差极为悬殊,己方又只能死守太极宫,战略之上完全没有迂回之余地,即便是李靖这位军神也忧心忡忡。 这是死战呐…… 李承乾虽然不懂兵事,却也知道当下局势之恶劣,一旦长孙无忌打定主意玉石俱焚,关陇以及那些门阀私军所能爆发出来的战斗力依旧令东宫六率岌岌可危,再是乌合之众,也架不住人多。 他目光沉重,看向李靖:“有劳卫公了。” 没有什么鼓舞士气,没有什么封官许愿,只是简简单单一句“有劳了”,却令古稀之年的李靖胸口一阵热流涌动,浑身偎贴,生出“士为知己者死”的雄壮豪迈! 蹉跎官场、宦海沉浮,他头一次感受到那种毫无猜忌的信任与器重,他不擅长勾心斗角,更不擅长表露自己,但他擅长带兵作战,擅长誓死报效! 当即单膝跪地,施行军礼,语气慷慨激昂:“殿下放心,纵然老臣战死太极宫呢,也要用尸身阻挡叛军,不使乱臣贼子靠近这内重门半步!” 人生自古谁无死? 若是能够为一个信任、器重自己的太子而死,为帝国正朔、江山社稷而死,死亦何惧! …… 李靖告辞而出,自去太极宫内排兵布阵,迎接有可能接踵而来的恶战。 李承乾望着他消失在门口的背影,长叹一声,道:“可惜了卫公的一身武略、满腹抱负,蹉跎十几载光阴不得寸功。不然,只怕吾大唐之疆土将会愈发广袤,或许高句丽早已纳入大唐之版图……” 若是那样,就不会有这一次的东征,数十万大军不会在辽东铩羽,父皇也不会驾崩于军中,关中更不会遭遇这一场导致百业俱废、生灵涂炭的兵变……只能说,时也,命也。 李君羡束手而立,默然不语。 这等话题是他绝对不能发表意见的,正面反面的意见都不行,这是他时时刻刻谨守不忘的立身之道…… 幸好李承乾也没只是发了发感慨而已,事已至此,再去想那些不曾发生的事情又有什么意义? 渡过眼前的危机,好好经营大唐,这才是他应该做的事情。 只不过眼下大战将起、烽烟滚滚,他这个太子却也只能困居于内重门里这一方天地,看着李靖与房俊一内一外与叛军殊死奋战,半点忙也帮不上。 闷坐一会儿,李承乾忽然问道:“长孙冲眼下如何?” 当初长孙冲奉父命潜回长安主持策划兵变事宜,却事发被“百骑司”擒获,一直关押至今,李承乾根本没时间理会他,此刻心潮起伏感慨万千,便忽然想起了这个与他纠缠颇深之人。 他无心之失害得长孙冲遭受重创不能人道,长孙冲处心积虑予以报复,导致他坠马负伤瘸了一条腿……孰是孰非,一言难尽。 李君羡道:“一直在牢中关押,未曾动刑,三餐供应,只不过整个人颓废丧气,时不时在牢中发疯,精神上似乎有些问题。” 李承乾再叹一声。 …… 内重门乃是宿卫玄武门的北衙禁军驻地,军队所在,自然少不了惩戒、关押违法、违纪兵卒的牢狱。牢狱位于内重门与玄武门之间的夹角地带,北侧便是高大巍峨的玄武门城楼,南边是一排排兵舍,环境阴暗逼仄。 进入牢狱,一股霉气更是扑面而来。 跟在李君羡身后的李承乾蹙眉,忍受着难闻的气味,走到最里边一间牢房,从矮小牢门上一个长宽各只有半尺的“窗户”向里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