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深入天台觅幽径艰难险阻亦无惧(1 / 3)

诗曰:

春日踏青探幽径,

天台胜景引吾魂。

水母溪畔花争艳,

松门岭上云相吞。

话说那日,徐霞客辞别宁海县城,踏上了通往天台山的征程。此时已是三月十五,春意正浓。晨曦初露,霞客早已收拾妥当,背上行囊,牵马而行。

一路之上,徐霞客心内激动难抑。自其幼时始,便闻得天台山之奇异传闻。彼处乃道士飞升之境,有仙人隐逸之所,更具无数奇花异草,令人心驰神往。今终得机缘亲至其地,霞客但觉周身满是气力。

行至水母溪畔,徐霞客勒马停驻。溪水清澈见底,鹅卵石滚圆可爱。溪边杨柳依依,春风拂过,柳枝轻摇,如少女挥袖。徐霞客不禁忆起李白之诗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只感眼前之景况,已然将诗中之意境全然展露。。

霞客下马饮马,自己也俯身掬水而饮。溪水甘冽清凉,一口下肚,顿觉精神为之一振。他取出随身携带的笔墨,在册子上细细记录下水母溪的地理位置、水文特征。旁及溪畔花草树木,无不详尽记之。

溪水不深,徐霞客牵马涉水而过。溪中卵石圆滑,马蹄踩上去颇为不稳。霞客小心翼翼,生怕马儿失足。好在马儿甚是稳健,几步就过了溪。霞客回首望去,只见溪水哗哗流淌,阳光照耀下波光粼粼,甚是美丽。他又取出册子,将此景绘于纸上,以备日后回味。

过了水母溪,前方便是松门岭了。远远望去,但见青松苍翠,郁郁葱葱,宛如一道绿色屏障。霞客深吸一口气,只觉空气中满是松木的清香。他暗自思忖:此岭名为松门,果然名不虚传。

登岭之路并不好走。山路陡峭,怪石嶙峋,马儿难以前行。霞客只得下马牵行,小心翼翼地攀登。虽艰难甚矣,然每进一程,徐霞客心中愈觉兴奋。其知晓,翻过此道岭,即离天台山愈近一步矣。。

山路蜿蜒曲折,时而穿过密林,时而沿着悬崖边缘。徐霞客走得大汗淋漓,然丝毫不感疲倦。每至一处景美之所,其皆会停步驻留,细细观之,详加记载。时而为一株形奇之古松,时而为一块棱分角明之怪石,无有不入霞客之眼者。

正午时分,徐霞客终于登上了松门岭顶。放眼望去,群山起伏,云海翻腾,恍若仙境。霞客不禁想起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心想:若是此处有个世外桃源,那该多好。他取出干粮,就着清泉,草草果腹。

用过午饭,徐霞客继续前行。路过玉爱山时,他被山上奇特的岩石地貌所吸引。只见山峰陡峭,岩石嶙峋,形态各异。有的如刀削斧凿,有的似鬼斧神工。徐霞客详加察之,察得此些岩石多为石灰岩,历经长年累月之风化侵蚀,遂成这般奇异之象。

徐霞客停足许久,细细观此些奇石。有者若巨龙盘伏,有者似仙人峙立,有者又宛似古木参穹。其取出笔墨,将此些奇石之形态逐一绘于纸间,并详记了岩石之颜色、质地。徐霞客心言:此玉爱山之奇石,恐即乃天台山之一大殊色矣。

行至筋竹岭庵,徐霞客已走了三十里路。这座小庵藏身于竹林之中,清幽宁静。庵前有一口小泉,泉水清冽甘甜。徐霞客于此稍作休憩,用罢晚饭。庵中一老僧告之曰,此处已为宁海、天台之交界之所。徐霞客闻言甚喜,知晓自身已踏上天台地界。

老僧见霞客兴致勃勃,便与他攀谈起来。原来这位老僧法名叫明远,在此庵中已住了三十余载。其告徐霞客云,此筋竹岭庵虽微,然乃往来天台之游人、商贾常为歇足之所。明远和尚复向徐霞客述诸多关于天台山之传说,有者神乎其神,有者荒诞无稽,然亦有不少颇有意趣之掌故。

霞客听得入神,不觉已是日暮西山。明远和尚邀徐霞客于庵中借宿一宿,然徐霞客念及离天台山主峰尚有一程之遥,遂决计继续前行。老僧见其志意坚决,亦不多劝,唯赠其一枚护身符,言可保其旅途安然。徐霞客感恩不尽,将护身符谨而收好。

离开筋竹岭庵,徐霞客又攀登了一座山冈。这座山冈比松门岭更为陡峭,山路崎岖难行。徐霞客手脚并用,小心翼翼地向上攀爬。夕阳西下,山间雾气渐起,徐霞客心中不免有些忐忑。他暗自庆幸自己带了火折子,若是天黑,至少还能照明。

攀登途中,徐霞客遇到了一处险要之地。只见前方山路狭窄,一侧是陡峭的山壁,另一侧则是深不见底的悬崖。徐霞客深吸一口气,小心翼翼地贴着山壁缓缓前行。每一步都如履薄冰,稍有不慎就可能坠入山谷。

适此际,徐霞客忽闻山下传阵阵虎啸之声。那声由远渐近,似正朝此而来。霞客心内一惊,知若于此遇猛虎,自身恐难逃厄。其不敢延宕,强抑心内之惧,疾步向前赶路。

终焉,于月升时,徐霞客登至山冈之巅。放眼望之,周遭寂无一人,唯浓浓夜色笼诸山。徐霞客忽忆起,此本应有一弥陀庵。其四处寻觅,却只见断壁颓垣,杂草蔓生。显见,此古庵已荒废久矣。

徐霞客心内不禁感慨万端。其忆曾于古籍中读及弥陀庵之记载,昔年此处曾为高僧修行之所,香火炽盛。今却已沦为废址,不禁令人嗟叹。其取出笔墨,借月光,将眼前所见详录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