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5章数字领域【求订阅】
隔天,在京城大酒店,星空映像影视传媒公司、华夏电影集团公司以及哈维代表的美国维恩斯坦影业正式签署《避难所2:环太平洋》项目投资意向书。
三方签约很是低调,没有邀请记者参与报道,毕竟目前还属于电影的筹备阶段,远没有到可以拍摄的程度,大张旗鼓的宣传完全没有必要。
再加上,孙羿还要远赴美国收购数字领域,如果这时候项目计划传出去,很有可能成为对方在谈判桌上的底牌之一,随便一个波动可能就是上百万美元,得不尝试。
电影正式立项,内部名称没说明是《避难所》的续集,而是直接用《环太平洋》的名字代替,整体为中美合拍,以华夏星空映像影视传媒公司为项目主控方。
其中,电影预计总制片成本为5000万美元,星空计划投资3000万美元,中影投资1500万美元,温恩斯坦影业投资500万美元。
中影负责亚洲地区的发行,维恩斯坦影业负责除亚洲外的全球发行。
哈维这个老狐狸到底没敢多投,他也明白,这部电影很大的成品都要交在前期的设备跟各种技术上,他是商人,没有无私帮助孙羿的义务,不过为了能签下非亚洲区的发行合同,还是承诺会动用自己的人脉关系,帮助孙羿联系各种设备,以及参与对数字领域的收购公关。
对于哈维能投资多少,孙羿无所谓,后两点才是他最看重的。
各种设备和技术还好说那么一点点,这些东西在好莱坞不说烂大街吧,但也不算什么高精尖的科技,只不过是好莱坞六大拥有一定意义上的默契,对技术的外流,比较谨慎。
关键在数字领域的收购,这家特效公司历史悠久,其技术能力说一声代表好莱坞同时期的特效技术水平也不为过。
只不过一直以来因为公司的实际领头人都是导演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商业管理人才,所以虽然公司技术牛逼,但其每年的营收却并不出彩。
导演嘛,本来就天马行空,脑子中总有数不清的想法想要实现。
看看数字领域前后两任老板。
第一任“世界之王”大导演詹姆斯卡梅隆,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卡死司机因为电影《泰坦尼克号》的特效需求入股了数字领域,成为第一大股东,当然,大船电影的成功以及奥斯卡最佳视觉效果奖,也让数字领域一炮而红,成为好莱坞当之无愧的特效明星。
可大船之后,卡梅隆对公司管理毫无热情,经常兴致一来,就对公司提出一种新的技术想法,想想看,0几年的时候,他想玩全息影像,全公司莽了一波也没玩明白。
技术的研发是需要循序渐进的,大老板天马行空的做法就造成了公司在技术研发上投入了巨大的开资,往往还伴随着毫无成果的浪费,毕竟快人半步才是天才,快人一步就是疯子。
同时,又因为卡梅隆的坏脾气,在好莱坞各大影视公司之间人缘也不好,这就造成了公司在业务方面迟迟无法打开僵局,扩大收入来源。
终于在2006年,卡梅隆一心去研究3d拍摄技术,将公司转让给了他的朋友。也就是数字领域的第二任老板,同是大导演的迈克尔贝。
看看吧,换汤没换药。
之前数字领域专精的是各种粒子特效。
也就是利用三维计算机软件实现模拟现实中的自然场景,以实现火、爆炸、烟、水流、火花、落叶、云、雾、雪、尘、流星尾迹或者发光轨迹等等这样的抽象视觉效果。
而迈克尔贝接手数字领域之后,第一时间研究的不是如何扩大公司营收,降低成本,反而为了自己的《变形金刚2》开始要求数字领域开发三维建模,三维渲染,cg合成等等新技术。
这就好比,一家公司本来就问题重重,事还没解决好呢,突然又上马一个重大项目,其结果不言而喻。
数字领域最后一点家底都投了进去了,甚至一度举债度日。
这钱一旦借上,想还就难了,不过也没啥问题,寅吃卯粮嘛,拆东墙补西墙呗,贷款到期了,还不上,没问题,以数字领域在好莱坞特效公司中的地位,再找一家银行借一笔新债,还上旧账,还是很简单的。
公司的债务问题就跟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在平常的时候,也算不上多大事,很多公司都这样,美国政府欠得更多,只要美国整体经济形势向好,大家都ok。
坏就坏在由次贷问题引发的经济危机在美国爆发了。
这场经济危机,数字领域也没有幸免于难,日子过的愈发艰难,孙羿在年中找他们拍摄《避难所》的时候,就了解过,他们刚刚进行了一波小范围的裁员。
那时候,孙羿就把它惦记在心里了,偷偷的找调查公司调查过。
截止目前,数字领域总资产包括已经购买地皮还没有兴建的位于弗罗里达州占地13000平方米的综合特效工作室和各种特效技术专利,估值在一亿美元左右。
但同时,整个公司负债3500万美元,08年亏损多达2500万美元,光那一块地就因为经济危机全美地价爆跌,蒸发了1000多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