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府试(1 / 2)

随着铜锣声响起,府试正式开始。看了看抄在草稿纸上的试题,王茂平有些诧异,这次竟然是三道制艺题,并没有出现试帖诗。

这样的情况虽然并不常见,但也出现过,所以王茂平在诧异过后还有些窃喜,毕竟相比起制艺题来说,试帖诗不是他的强项,而且可以说是他的弱项。

王茂平深吸一口气,开始答题。第一题“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人德矣。”

此题题目出自《中庸·第三十三章》“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可与人德矣。”

大致的意思是说“君子的道,平淡却不令人厌恶,简单却文彩熠熠,温和却有条理。知道远是从近开始,知道教化是从何而来,知道如何从微弱变得显著,这样就能进入到圣人的德行行列中去了。”

题目虽然简单,出处一目了然,但想回答的出彩却并不容易。此刻,不少考生已经开始动笔,而对面的顾天赐也已经开始奋笔疾书起来。王茂平则没有着急动笔,而是仔细的思考起来,这道题要想回答的出彩,破题是重中之重。

王茂平思考了片刻以“中庸之道,皆示人入德之门也。见理愈精,责躬愈密,则道之愈真也!”破题。

随着思路越来越清晰,王茂平则是越写越快“……惟君子知几于精,则知远必有近,风必有自,微必有显也!”收结,第一题答写完毕。

王茂平看了看自己写的内容,感觉答得还算不错,便开始看向第二题。“月无忘其所能。”

王茂平思考了片刻,此题出自《论语·子张》: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大概的意思是说子夏说:“每天知道一些过去所不知道的知识,每月不忘记那些已经掌握的知识,就可以称为好学的人了。”这道题倒不是很难,王茂平答得很顺利。

两道题目回答完毕,也到了吃饭的时间,王茂平停了笔,拿出自己考试必备的午餐馒头,吃了起来。馒头有些干,王茂平不小心噎了一下,连忙喝了一口水,拍了拍自己的胸脯,气这才顺了过来。

“有辱斯文啊!”对面的考生看着王茂平摇了摇头。

终于是填饱了肚子,王茂平准备接着答题。可看到第三题的题目“作《春秋》”

王茂平有些发懵,什么意思把《春秋》默写上去?府试考默写《春秋》,想想也知道是不可能的事情,那就是要答对于《春秋》的看法了?

《春秋》又称《春秋经》《麟经》,是五经之一。可一般来说不管是童试还是院试,制艺题的出题范围都是四书义,也就是说出题都会限制在四书的范围内,这次怎么会出五经的题目呢!

王茂平感觉有些奇怪,可如果说是考的是四书上的内容,四书上关于春秋的内容可是多的数不胜数,根本无从找起。到底是四书上的内容,还是五经上的内容呢,王茂平一时间没有了头绪。

时间在一点点的过去,王茂平不断的整理着思路,《春秋》是编年体史书也是周朝时期鲁国的国史。从鲁隐公记述到鲁哀公,历十二代君主,计二百四十四年。

《春秋》所记,是二百四十多年的春秋各国大事,《春秋》者,鲁史之旧文也,孔子录而藏之。

《春秋》据传是孔子所作,对呀,我怎么没想到呢!王茂平有些懊恼的拍了拍自己的额头,孔子作春秋啊!

这道题是出自《孟子·滕文公》下:“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

大概的意思是说周朝中期以后世道衰微,歪理邪说横行,武力、暴乱时有发生,臣子杀君主、儿子杀父亲这类事情也时有发生,孔子感到忧惧,所以编写了《春秋》。

《四书章句集注》中也有注解:“胡氏曰‘仲尼作《春秋》以寓王法。敦典、庸礼、命德、讨罪,其大要皆天子之事也!终于是有了解题的思路,王茂平紧绷的神经终于是放松了一些。

这道题主要问的是孔子作春秋的原因,王茂平在心里打好底稿,开始提笔写了起来。

“《春秋》,治乱者也!致治之法垂于万世,是亦一治也……《春秋》,天子之事也……然当时天子者,虽有其事而不能行。孔子惧而不得已为之也……为后世虑,至深远也。”

三道题目终于是回答完毕,王茂平拿出卷子,将草稿纸上的文章,小心翼翼的誊写在卷子上,将墨迹吹干。此刻已经有一些考生陆续交了卷子。王茂平向对面望去,顾天锡的考房已经空无一人。

王茂平也不在耽搁,将卷子又从头到尾的检查一遍,拉动考房的铃铛,当即就有两名差役走了过来,将卷子弥封糊名,放入匣内。王茂平也收拾好自己的东西,来到龙门前等待。

此时龙门前已经有一些人在等待,大多都是相熟的人,成群的聚在一起,王茂平找了个安静的地方,静静地等待着。这时齐元信也走了过来,眉头紧皱。

王茂平并没有多问,两个人只是简单的打了声招呼,就沉默了下来,想想也是,这次府试并没有他所擅长的试帖诗,自己的长处没有办法发挥想来也非常郁闷吧!

申正初刻,龙门开启,考生们都鱼贯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