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章 会试上(1 / 2)

果不其然,等王茂平吃过早饭,其他人也都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往茅厕跑,不过还好此时还没有散发出难闻的味道。

随着试题与答卷的发放,第一场正式开始。会试的题目与乡试类似,第一场均为三道四书义,四道五经义。王茂平必须在第一天状态还算不错的时候,尽可能多答几道题。

“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

出自《中庸·第二十章》大致的意思是说有的人生来就知道,有的人通过学习才知道,还有人要遇到困难后才知道,但只要他们最终都知道了,也就一样了。

孔子曾经把学与不学分为四等。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而生而知之的人毕竟在少数,就连孔圣人都在强调自己是学而知之。虽然资质好的人,学的快,但普通人只要肯努力,肯学,也一定可以获得知识取得成就。

生也有涯,生也无涯,人生就是不断努力,不断破局的一个过程。所以这段话总体来说还是在劝人奋而向学。

王茂平整理好思路,提笔在草稿纸上写了起来:“知虽有其等,然知之终极,岂有异哉,均殊途同归尔……学而知之,引而申之,触类长之,于生而知,由学而进……不负所学,不负此生。”

“呼~”轻轻的对着手呼了一口气,王茂平继续看向第二题“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

这句话出自《孟子滕文公上》意思是说滕文公还是太子的时候,经过家国时拜访了孟子。孟子给他讲人性本善,话题不离尧舜。

“道本善”是孟子仁德学说的主要内容。仁德之学,就离不开履行道本善的尧舜。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善性是仁政的基础,二者的关系密不可分。

古往今来,不论是圣贤还是普通人,本性皆善。只有存善心,行仁政才治理好一个国家。顺着自己的思路,王茂平很快将第二题也答了出来。

第三题……

等三道四书义答出来时,王茂平并没有选择休息,主要是这段时间其他考生大部分都选择休息,煮吃食或者去上茅厕,从他号舍经过的人就没断过。当然都没有逃过王茂平的眼神攻击。

本想着集中注意力继续答题,可号舍隔音的效果实在是太差,总能听到隔壁哗哗的流水声。各位学子们,发发善心,少喝点水行不行。

隔壁终于是安静了下来,王茂平开始继续答题,四道五经义。

题目“言从而行之,则言不可饰也;行从而言之……故君子寡言而行,以成其信。”

此题出自《礼记·缁衣》,大概的意思是说:话说出口就行动,不能放空话,做事不能走过场。君子要少说话,多做事,才能成就诚信之德。

王茂平开始试着整理自己的思路,行胜于言、言出必行。行动要比语言更具有说服力,《大戴礼曾子立事》:君子微言而笃行之,行必先人,言必后人。

如果可以付出行动,那说与不说又有什么关系。不言,人亦知之;言,人亦信之……王茂平开始提笔写了起来。

第二题……

第三题……

此时天色已经暗了下来,王茂平终于是停了笔,此时已是饥肠辘辘。向号军示意后,王茂平在号舍对面的墙角支起锅,开始准备自己的晚饭。

所幸在这段时间并没有考生经过这里,王茂平终于是填饱了自己的肚子。吃过晚饭,挂好门帘,将蜡烛点了起来,王茂平看向五经义的最后一题。

“圭璋特达,德也。”

出自《礼记·聘义》。圭、璋是贵重的玉器,同时也是诸侯朝见天子时的重礼。用圭璋时可以单独送达,不需要再配其他的礼品。

言圭璋之特达同人之有德,故云德也。以圭璋寓意人资质优异,德才卓绝……

等王茂平答完这道题时,蜡烛已经快要燃尽,七道题目王茂平已经全部答完。只剩下明天将答案誊写到试卷之上了。

此时号舍中的一些学子已然是已经入睡,毕竟明天还有将近一天的时间,剩下一两道题的话也是完全来的及的。

不过这天气仍旧是没有回暖的迹象,王茂平担心自己的状态会越来越差,莫不如一鼓作气,要知道第一场可是重中之中,如果第一场考砸了,后面两场即使答得再出彩,也是于事无补。

将炭盆里又添了两块木炭,王茂平裹着裘衣渐渐睡去,不过这一夜睡得并不踏实,即使是点着炭盆,依旧在发着抖。

第二天一早起来,感觉自己是头痛欲裂,摸了摸自己的额头,发烧了!王茂平赶紧取出一枚紫雪丹服了下去。

会试和乡试不一样,乡试每场考试后都可以离场,而会试是不可以的。也就是说王茂平要在这里待九天的时间。中途离场就宣告了本次会试之旅彻底结束。

如今这才是入场的第三天,自己一定要坚持下去,毕竟下一次的会试可是三年之后了。吃过早饭,王茂平又灌了一碗姜汤,祈祷可以将病情控制住。

过了一会儿头痛减轻了一些,王茂平赶紧开始动笔誊写昨天的答案,此时的号舍也时不时传来咳嗽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