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章 红色特工潘汉年(1 / 2)

近代抗战史 小墨垚 1584 字 2个月前

特工总让人感觉很神秘,红色特工更加让人感觉神秘,潘汉年作为红色特工机关的负责人,身上笼罩的神秘色彩更加浓厚。

加入中央特科之前,潘是一个文艺小清新,在报社打工,日常喜欢写诗,向往远方,鄙视现实,期待美好的爱情,简单来说,就是一个荷尔蒙爆棚的愤青,整天幻想找几个漂亮妹子畅谈理想和人生,和特工没半毛钱关系。

如果没有特别的事情发生,潘的人生将会波澜不惊,从一个小愤青慢慢变成一个老喷子,靠或真或假无病呻吟的文章生活,最后结束平淡的一生。

问题特别的事情发生了,当小潘混迹报社的时候,一不小心认识了郭沫若,郭现在的名声不大好,抖音上到处都是揭露他扒明朝皇帝坟墓的事情,还有极品渣男马屁精等等,抛开这些不说,回到当时,郭是公认的才子,甲骨文专家,新文化运动的旗手,妥妥的社会名流,文艺小清新们崇拜的偶像。

出于对偶像的崇拜,在报社的时候,对于郭吩咐的事情,小潘同学总是跑的飞快,高质量的完成,表现出极高的情商和办事能力,让郭印象深刻,得到大佬赏识,冥冥之中,小潘同学的命运将发生极大的变化,从平凡走向辉煌。

这也说明一个事情,刚参加工作的小朋友们,在大佬面前,一定要记得谦虚和谨慎,争取给大佬留下好印象,等需要的时候,万一大佬想起你,机会就来了。

1926年的时候,国共合作正值高潮,北伐已经正式开始,革命形势一片大好,国民党内部暗流涌动,左右两派开始了激烈的争斗,暗斗即将变成明争,宁汉分裂马上就要出现。

对蒋介石来说,这个时候宣传就非常重要,他需要证明自己才是国民党正统,是孙中山的继承人,汪精卫那伙都是冒牌货,是坏逼,占据道义上的制高点。

这种宣传工作需要文字高手才行,这个就是文人擅长的了,蒋想到了大才子郭沫若,郭的思想一直非常先进,看到革命军老大蒋介石邀请,以为是宣传革命事业,臭骂反动的军阀,兴冲冲就答应了。

蒋也没吝啬,给郭安排了个政治部副主任的岗位,可能大家没啥感觉,再看看政治部主任是周恩来,就应该有感觉了,这是什么资历?

郭到新岗位上任后,需要帮手,立即想到了机灵的小潘同学,一个电报,小潘同学从此改换赛道,从小报社来到了中国顶级大佬们的身边,在大佬们的言传身教下,小潘同学的思想境界和办事能力嗖嗖上升。

很快老蒋就暴露出反革命的面目,郭发现上当了,立马跑路,途中还抽时间写了一篇文章《请看今日之蒋介石》,揭露蒋介石反革命的丑恶面目,这个时候412反革命政变还没有爆发,后来郭又参加南昌起义,成为我军的缔造者之一,在部队南下广州的途中,郭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看看郭的这些行为,如果有谁再说郭的革命意志不坚定,就可以脱下鞋子抽他了,南昌起义失败后,郭遭到蒋介石通缉,在周恩来的帮助下,郭跑路到日本,在日本一直呆到抗战结束,中间发生了一些风流韵事,这里就不详述了。

抛开大佬们的事情不提,小潘同学在干啥呢?这个时候,他已经是有组织的人了,在组织的安排下,他发挥专长,搞宣传去了。

当时有一个左联,全称叫“左翼作家联盟”,既然是左,肯定都是批评者的立场,一般知识分子都很喜欢充当这个角色,以前和一个教授聊天,他说当领导一点都不爽,以前干过副校长,感觉难受的很,啥事都要讲规矩,后来就辞职不干了,专心当教授,只要不违法,在课堂上可以畅所欲言,尤其对zf的批评,有种指点江山的感觉,简直爽的不要不要的。

政府对知识分子都是很宽容的,不要问我为什么,现在是这样,以前也是这样,当时的左联聚集了一大批名人,比如鲁迅、茅盾、郁达夫等等,鲁迅的风格大家都知道,骂人都不带脏字,关键国民政府奇葩事情特别多,每天都不重样,特别遭人恨,左联这群作家骂起来也就特别爽,天天骂。

这个组织名义上的领导是鲁迅,其实是掌握在我党手中的,鲁迅跟我党的关系一直很紧密,方志敏牺牲后,文稿就是托人送给鲁迅,鲁迅想办法转送到延安的。

具体负责左联运转的就是小潘同学,这次的工作,使小潘同学发生了质的飞跃,并不是说他突然变得文采飞扬了,而是他认识了一大堆的牛人。

大家都说娱乐就是一个圈,圈外的人不得要领,看不懂圈内的事,一旦进入圈内,就会明白几乎所有事情,在民国的时候,文化也是一个圈,并且这个圈子很小,道理也不复杂,民国文盲遍地,知识分子本来就很少,出名的就更少了,所以大家惺惺相惜,军阀政客也有要附庸风雅,或者宣传需要,都要拉拢文人,希望他们笔下留情,给自己塑造一个好名声。

出名的文人是很牛的,比如蔡元培章太炎甚至吴稚晖,只要他们愿意,随时可以获得高官厚禄,连号称最向往自由的胡适也曾经耐不住寂寞,当了一段时间的驻美大使。

当小潘同学认识了这么多文坛大佬以后,他的人际关系网就达到了一个非常惊人的地步,理论上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