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七章 韵书(1 / 2)

只说,婆娑给众人,看了九灵墓第一层,运行的时间表。并且向众人指出,九灵墓第一层开始运行的时候,必然是某一个时辰,开始的时候!

众人听他一说,再看的时候,才恍然大悟。真的就好像是,婆娑说的那样。这个机关,什么时候落槽,很不明确。但是,这个机关重新开启的时候,必然是要等到,下一个时辰开始的时候。真的好像婆娑说起的那样,是整点发车!

宋暖三人看了,啧啧称奇。宋暖道:“看起来,这九灵墓的运行,真的是没有问题。如果是自然的乱转,这样准点的时候,是不可能发生的。更何况,如果是乱转,匀速的可能性会比较大。不太可能这样,有快有慢的。一次的时间,跟下一次的,可能会差上好几个小时呢!”

夏悠看着这张纸,也是若有不住的琢磨。因笑道:“要是这么说的话,我倒是也发现了一个规律。那就是每一次落槽的时间,也不是随意的。或者是整点,或者是二刻三刻这样的时候!”

婆娑笑道:“你这个丫头,脑子也快着呢!估计你自己,都能想出这

规律来…”

夏悠笑道:“好婆婆,您还是给我讲讲吧!要不然的话,我得多死多少脑细胞啊!别最好,规律没想出来。倒是把我给弄得失眠了,回头长了黑眼圈,我可跟您不依!”

婆娑笑了笑,问向莫影,道:“你会作近体诗吗?”

莫影被婆娑问的,一时摸不着头脑。宋暖跟夏悠,也觉得莫名奇妙。无不暗道:“这个老太太是怎么了?说着正事呢,怎么给扯到这个上面了?”

只说所谓的近体诗,指的可不是徐志摩写的那种现代诗。而是从唐代开始,兴起的要求平仄与格律的,律诗或者绝句。唐代之前的,包括《诗经》《楚辞》《汉乐府》在内的诗作,一般也都讲究押韵,只是在平仄没有严格的要求。

为了区分两种不同的创作形式,一般把唐代之前的诗,统称为古体诗。唐代之后的,包括唐诗,都被称为近体诗。当然,唐代之后,也有人仿写古体诗。只不过这样的形式,算不得主流了!

但是眼下,婆娑提出这个问题,却是没什么道理的。这个东西,纯粹是茶余饭后,附庸风雅所使用的

。现在说九灵墓的事情,跟这个有半毛钱的关系没有?

莫影三人的心里,都是这样的想法。但是,莫影还是认真的回答道:“不会…这东西规则虽然不算难。但是,实际做到,就太难了。加上自小,也不是特别的喜欢诗词,所以…”

莫影话没有说完,婆娑打断道:“你不会写诗,那你的父母,或者你们家的其他人。有没有人会的?”

莫影更加的莫名奇妙,道:“都不会…前辈您问这个…是做什么?”

婆娑笑道:“你们一家人,没有一个会作诗的。可是你们家里,却收藏着一本,清康熙年间的《平水韵》对还是不对?”

《平水韵》是南宋时候,一个叫刘渊的人所注。因为刘渊是山西临汾人,临汾这个地方,古称“平水”因此,这本韵书取名平水韵。韵书是作诗的工具书,每一个韵脚的字,必须出自同一个韵部。如果用错了,那这个诗就是不合规矩的。

为了方便作诗的时候使用,避免出现出韵或者错用的情况。就有人专门的,把所有的字,都给划分到各个韵部之中。由此,形成了韵书,

供人们查阅。南宋时期刘渊的平水韵,如今已经失传了。如今使用的,是康熙年间,人们重新整理出来的。

只说,莫影听闻此言,点头道:“这个没错,那是祖上留下的。是一个康熙年间的善本,保存的还很好…可是…我们家的这本书,一直收在箱子里。我也才见过一次,从来没有给别人看过。您…怎么会知道的?”

婆娑笑道:“其实,何止是你们家。你们九灵村的后人,每一家都有这么一本的!”

莫影想了想,道:“您一说,我倒是想起来了。好像是这样,记得九几年的时候。还有一家人,拿着一本去卖掉了的。好像也没卖多少钱…”

婆娑道:“九灵村的人,都是有学识之辈。可是,也没热衷诗词的人,却并不多。因为九灵村人,大都热衷玄理。诗词乃至书法绘画之类,在他们看来算是小术。我这话没错吧!”

莫影闻言,点头称是。婆娑接着说道:“既然是这样,为什么每一家,都会有一本韵书呢!据我所知,九灵村从古至今,可能都没有特别爱作诗的人。就是到如今,每一家的《

平水韵》也没有人看过的!”

“更何况了,就算是有段时间,大家都喜欢研究诗词韵脚。各式各样的韵书,那多了去了。为什么每一家,都是这一本呢?《词林正韵》《声律启蒙》等等这么多的选择,干嘛非要看这一个?”

“大家都买不同的,相互借着看,不是更好吗?偏偏都买这样本,并且,谁也不看。这里面,是什么缘故?”

莫影听了这话,有些茫然。就连宋暖与夏悠,也觉得此事,非常的蹊跷。一时夏悠笑道:“您就别跟我们卖关子了,这家伙,跟听评书似的。真是钩腮帮子呢!”

婆娑闻言笑道:“你这姑娘,到底还是性急的!既然你都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