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2章:汪老师一战成名(1 / 2)

在两百多个学生的山呼海啸中,郑家人落荒而逃,走的时候,连铁锹都不敢拿。

从此,郑母还真就没在县城出现过。

不止郑母,郑母的儿媳妇们,也再没来骚扰过。

郑桂香终于不再担惊受怕,不用一睁眼就开始担心娘家人会不会上门。

她的日子也越过越安心,越过越好了。

但郑桂香也并没完全忘记自己的父母兄嫂,过年过节时,会让人捎点东西回去,算是偿还父母养育之恩。

至于汪健,他带了两百多个学生“打群架”的事,让他在临河县一战成名。

从没听说过,哪个老师敢带着自己学生打群架。

汪健是独一份,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因此,汪健受到了县教育局的全县通报批评,也受到了学校的处分,罚工资,写检讨书,记大过。

虽然汪健在事业上受到了不小的影响,但他从此,在学生心中的形象,变得高大光辉,无人能及。

汪老师成了武侠小说里惩奸除恶、深藏不露的汪大侠。

从那以后,汪父汪母,还有郑桂香,也好像改变了对汪健的看法。

从前见他不吭声不吭气,没想到他还有如此火爆的一面。

只有汪健自己知道,他哪是什么深藏不露的“汪大侠”,他只是一时被气急了而已。

风浪过后,他仍然是那个夹着课本,兢兢业业、默默无闻、一脸沉郁的汪老师。

每天按时上课、按时下课,每天为学生们一塌糊涂的课堂作业、还有萎靡不振的考试分数感到心力憔悴。

这件事,随着时间流逝,慢慢被人抛在了脑后,变成回忆,压在心底。

此时,汪母和郑桂香理着这块桃红色的布料,汪健从外面回来,进了堂屋。

汪母听到儿子进门的动静,赶紧扯着布料给儿子看:

“小健,这块料子,我藏了好多年,拿来给你做对枕套,怎么样?”

郑桂香笑着补充了一句:

“园长还要在上面绣一对鸳鸯呢。”

汪健听了,有些不好意思。

他一个光棍汉,哪里用的着两个枕头?

还绣鸳鸯,这不是成心让他夜里睡不着觉心里难受吗?

“绣什么鸳鸯做什么枕套,我那枕套不挺好的,不用绣,要绣,就给你们自己绣吧。”

郑桂香看汪健脸色讪讪的,觉得不该随便开人家的玩笑,又改口:

“要不绣别的,绣个鱼戏莲叶吧?”

鱼戏莲叶?

鱼戏莲叶,跟一对鸳鸯有什么区别?只不过寓意没那么明显罢了。

但是汪健没再挣扎,勉强点头听人摆布:

“行,那就鱼戏莲叶。”

于是,郑桂香绣完手

里的一对鸳鸯之后,就开始动手裁剪,给汪健做鱼戏莲叶的枕套。

做到中午,听着外面的挂钟敲响十一点半,郑桂香要起身回家,两个孩子还在幼儿园剪红双喜,她得回家给孩子做饭。

但她一起身,汪母知道她要干嘛,就说:

“中午就在这吃吧,不值当回去的,反正家里都是现成的年货,热一下就行。”

郑桂香不太好意思:

“大丫二丫还在家呢,我得回去看看。”

“不用了,我让小健去把大丫二丫带过来就行,”说着,汪母就朝里屋喊,“小健,你去幼儿园,把大丫二丫领过来,中午在我们家吃。”

汪健这回没有拖延,应了一声,就从里屋出来,出门去接孩子了。

郑桂香见状,只好作罢,继续做枕套。

过了没多久,汪健带着郑沐曦、郑沐晨两姐妹来了。

两姐妹在家里,给姜萍箭红双喜,剪了好多,多到用不完,就带了许多过来。

她们一来,就跑进屋里:

“妈妈,我们给萍萍小姨剪的红双喜用不完,所以,我们在自己屋里也贴了一些,贴的可好看了!”

郑桂香听了苦笑不已:

“傻丫头,红双喜哪能随便乱贴?”

这时,汪母端着饭锅进了堂屋,笑着说:

“红双喜一贴,你妈就成新

娘子了!”

姐们两个一听妈妈变成新娘子了,都开心大笑。

笑声清脆爽朗,充斥整间屋子。

汪母听着她们的笑声,蓦然想起一年多以前,她在幼儿园里第一次见到大丫二丫时的场面。

那时候别说笑了,两个孩子眼神里充满惊慌,畏畏缩缩地躲在她们母亲身后,大气不敢出。

由于常年营养不良,都瘦的跟黄豆芽似的,头发枯黄,表情呆滞。

说话做事,都是小心翼翼的,总是在看别人的脸色。

一想起那个情景,汪母就觉得心疼。

现在好了,郑桂香的日子好了起来,当初的两根黄豆芽,都长成了两棵碧绿茁壮的小白菜。

个头抽长了,身子骨也结实了,脸也圆润了,头发也变得乌黑柔顺。

就连郑桂香她自己,也变得比从前丰润了许多,好像年轻了好几岁。

此时再看,才发觉,郑桂香其实长的非常耐看。

尽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