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清宫。
朱元璋伸了个懒腰,“三儿,那孙子今天在宫里可安分?”
一旁候着的马三,自然知道皇上口中的孙子是指的哪一位,“回皇上的话,林爷被两位国公护送入宫后,整个下午都在文华殿里读书,听说还弄了份奏疏!”
“什么奏疏?”
朱元璋好奇道。
马三正要回答,朱元璋就抢先问道,“是不是给咱写的?”
“是!的确是给皇上写的,殿下们商议着……”
“你不用说了。”
朱元璋打断道,“既然是给咱写的,那咱等着看就好了,提早知道了反而少了很多乐趣。”
“遵命。”
朱元璋有一种十分隐秘的满足感。
下午时分,朱允熥求见。
“他怎么来了?”
朱元璋差异,作为朱标的儿子,朱允熥也得到了朱元璋的疼爱,但这孩子向来胆小谨慎,不似其父,性格也不像朱元璋,很少主动来和朱元璋亲近。
太监回到,“殿下说有一份奏疏,要亲自呈送给陛下。”
大孙写的奏疏,让朱允熥送来了?
朱元璋恍然,亲兄弟关系越来越好了,“快传。”
朱允熥手捧奏章,小心翼翼的走进书房,跪下磕头。
“孙儿拜见皇爷爷!”
“好,好,快起来!”
朱元璋笑呵呵道,“孙儿,今日读书如何?”
“今日听先生讲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这是《孟子尽心章句下》里面的话,朱元璋起兵后,自然也读过,对其中以民为尊的思想很是赞同。
“不错,有进步。”
朱元璋点头笑道,“待几日爷爷得了空闲,亲自去文华殿考教你们的功课。”
“孙儿定当用心读书,不辜负爷爷的期望。”
朱允熥道,然后递上了奏疏。
“昨日孙儿和兄弟叔姑们,在城外见到了灾民的情形,内心十分震动,想为灾民们做一点事,请皇爷爷准许。”
“好,爷爷先看看。”
朱元璋结果奏疏,仔细的看起来,“咦,允熥的字?”
“是孙儿写的。”
朱允熥心里颇为紧张,打着鼓,不停的在鼓励自己。
“孙儿代表兄弟姐妹,还有叔叔姑姑们的心意,林哥也很支持咱们,最后给齐泰先生也看了……”
朱允熥讲起书写奏疏的过程,朱元璋听得直乐,“你们做的不错!”
“爷爷很高兴,就按你们的想法去办!”
“记住,有什么拿不准的,多和林洛商量,让那孩子拿主意!”
听到是林洛的建议,而且从头到尾,都是林洛引导皇子皇孙们,朱元璋能不高兴?
这才入宫伴读几天,林洛就在文华殿内,成为了皇子皇孙们的意见领袖?
大孙真是个天才!
天生的帝王料!
见皇爷爷高兴,朱允熥终于大松一口气,“谢皇爷爷!”
“呵呵,你们做的都是好事,有什么好谢爷爷的?”
朱元璋笑道,“记得爷爷给你说的话,回去了也都告诉他们,多和林洛商量……对,把林洛的名字也加上去!”
“传朕的旨意,皇子皇孙心念百姓,削减用度,赈济灾民,宫内各处,以及朝廷百官,应以此为榜样!”
“将这份奏疏昭告天下,彰显天家子孙的圣德!”
朱元璋提笔,在奏疏的署名处,最前面的地方,写上了林洛的名字。
“马三,取十两银子出来,就当是林洛此次捐赠的。”
“后面再有,让那小子自己掏。”
“好嘞!”
马三立刻取了十两银子,给朱允熥。
咱皇上的心,就是偏的!
前几日朱允炆送上的奏折,其中不就包括了今天的事。
皇上看了之后,十分赞许,也只是交代了朱允炆去户部主持赈灾的事,绝口不提以朱允炆为榜样,号召宫内其他人学习,更别说昭告天下。
故而,只有东宫在太子妃的带领下,将平日一些不必要的吃穿都撤了去,其他宫殿或有跟着一起做的,也有一切如常的,反正皇上也没发话。
现在大孙帮其他皇子皇孙写了个奏疏,让朱允熥送来,咱皇上马上就把大孙的名字加上去,生怕百姓们不知道大孙为他们做的事!
而且,把大孙林洛的名字,与一众皇子皇孙并列,其中深意,有心人自然能体会到!
不!
不是并列,林洛的名字在所有皇子皇孙之前,还是皇上御笔亲书,谁敢说一句不是?
朱允熥心里也美滋滋,其实写好奏疏的时候,他们就要把林洛和齐泰的名字都写上去,不过齐先生拒绝了,林哥也不愿意。
现在皇爷爷亲笔把林哥加上去,还替林哥给了十两银子,这下林哥总不能推辞了吧。
朱允熥并没有觉得有何不妥,做好事留个名字,有什么问题?
况且,皇爷爷还说要号召宫里所有人,以及朝廷百官,一起响应他们的行动,那不是可以节省出更多的银两,帮助更多的灾民?
但,当朱元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