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轧钢厂培训基地员工的技能评级考试由厂办技术科主持,工业部和市政府办监督。时间定在了 1964 年 8 月 22 日。
恰好是学员入班学习整整三个月之时,其间有临时插班进来的学员几个,也有因变故离开的一二人,最终要参加考试的共有 86 人。
其中有 7 个人还雄心勃勃地想考二级,能不能通过尚未可知,但这 7 个人学习的确刻苦,而且头脑聪明。文化老师和实践大师傅们也十分看好他们的能力。
到了考试这天,培训基地的干部和老师们全被请出了考场,由市政府工作人员接手,负责考场纪律和秩序。
而考题则由技术科拟出,由工业部的专家门审核考题的专业性和合理性,一切都是为了检验这次培训的真实性。
评级考试分为两个部分。其一为理论考试,学员们都要参加。考试内容涵盖了学员所学的专业知识,像机械识图、公差配合与测量基础知识、常用金属材料及热处理知识、技工操作的基本原理,以及机械制造工艺基础知识等等。理论考试采取笔试的形式,考试时间和地点由厂内统一安排在培训基地的教室里,由技术科出题。
这理论考试两个小时,市政府工作人员来回巡视,学员们可不敢乱来,都老老实实答题,谁也不敢提前交卷。
下午是实际操作考核,由厂技术人员和工业部专家共同监督。并请来了各车间的大师傅们。
学员在理论考试合格后,才能进入实际操作考核环节。工人需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系列与技能相关的实际操作任务,比如按照图纸要求进行零件加工、装配、设备维修等操作。
考核现场会有车间的大师傅们充当评委,对工人的操作过程进行观察和评估,包括操作的规范性、熟练程度、精度控制、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例如,在进行零件加工时,对零件的尺寸精度、表面粗糙度等指标都有着严格的考核标准。
最后经过综合评审确定评级结果后,轧钢厂会将结果予以公布。对于通过评级的员工,颁发相应等级的技术证书或证明文件,以此确认其职业技能等级。这些证书或证明文件在厂内乃是工人技能水平的重要体现,也可能与工资待遇、岗位晋升等紧密挂钩。
结果令人欣喜,86 人中仅有 3 个人没有通过一级技能考试,其余 83 人全部成为一级工,其中更是有 7 个人通过了二级考试,培训基地的目标圆满达成。
市政府和工业部也认可了这次考核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并对这培训基地的成绩表示赞同,随后会对整个培训基地的教学方案,流程,模式,全面整理和统计。
这期学员也全部毕业,没通过考试的只能到车间继续当学徒工,其余 83 人中,76 人成为一级工,工资 27.5 元。7 人成为二级工,工资 33 元。当然,他们还得找相应师傅带着再学习。
但终究度过了最为烦人的学徒期,未来充满希望。当然,已经评了级的员工很受师傅们的欢迎,不再需要手把手教最简单的技术,而且他们理论知识也知道,带起来事半功倍。
厂领导们也十分高兴,当然杨厂长除外,功劳分下来,李怀德会占大部分,但也不敢多言,只得强言欢喜,终究也是厂里的大喜事。
在这期学员毕业之后,第二期学员的登记工作正式开启。这回培训基地的名声更响了,因为只要刻苦学习三个月,可以省下三年的学徒期,谁不心动,消息传出,各方涌动。
这些许大茂都没去管,因为这段时间一直在市政府和工业部还有轧钢厂之间来回穿梭。这个会,那个调研,频繁的很。
像今天,许大茂得前往工业部参加岗前技术培训推广研讨会,这是由京城市政府宣传部提交,由工业部实施的工作。
许大茂作为试点成功单位的代表,前来献言献策。其实早在培训基地毕业考试那天,这些经验和资料就以报告的形式,详细地上报了,包括教学资料、实践流程、理论老师和实践老师的挑选,以及基地的管理等等。
并不复杂,他去也只是走个过场。这个研讨会开了整整一天,工业部领导和市政府领导都到场露了个面,表示重视。
到了中午,许大茂正准备随众人前往食堂会餐时,会议室外一阵骚乱,接着有人进了会议室和主持开会的领导一阵耳语。
那领导听着听着脸色就变了,听完后站了起来,拍了拍桌子:“同志们,刚传来一个糟糕的消息,红星轧钢厂铸造车间熔炼炉发生事故,有人员伤亡。所以下午的研讨会暂停,什么时候再举行,等待通知。好了,散会。”说完就随着来报信的人匆匆离开。
许大茂有点发懵,这下出大麻烦了,熔炼炉发生事故,必然是群死群伤,追究起来可不得了。
顾不上到食堂吃饭,直接出了工业部,骑上车就往轧钢厂疾驰,一路风驰电掣,终于抵达了轧钢厂。
然而厂门有持枪保卫封锁了,只允许救援车辆和人员进入,许大茂只得在门外干着急。门口还聚集了不少职工家属在议论纷纷,他凑过去听了一阵,没获取到有用的信息,无奈之下,只得往保卫室去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