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四章 光秃秃的气态行星(1 / 2)

橙矮星,K型光谱主序星,该类恒星的质量介于G型和M型矮星之间,橙矮星的寿命要比类太阳黄矮星更长一些。

在恒星家族中,个头越小寿命越长。它寿命比太阳更长,说明它的质量比太阳小。

一千多艘各类型飞船与一千艘湖级战舰组成的舰队终于开启转向发动机,沉寂了五十年的引擎再次被启动,当一抹光芒照亮漆黑太空的时候,舰队正式进入减速阶段。

转向发动机调整矢量喷口,因为五十多年匀速航行而堆积在发动机喷口、战舰外壳以及各类外置设备上的灰尘被抖落。

顿时,在喷口焰火的照耀下,那一艘艘庞大的战舰仿佛被笼罩在一层薄雾之中。

一千艘湖级战舰在协同指挥系统的控制下,尾部重核聚变矢量喷口发出一阵阵机械咬合之音,长长的尾焰开始由平向喷射转为向下方喷,与此同时,战舰前段转向发动机齐齐往上喷,其他辅助发动机也在AI精确控制下时刻调整喷量。

一艘艘战舰就这么在星空中翻了个身,不一会儿,便头尾对调,上下换位。

宇宙空间没有上下之分,在战舰姿态调整动作完成之后,原来的上方,就这样被战舰中的人类该称变成了下方。

如此之后,尾部喷口再次调整成平直喷射,然后从引擎喷口中出现一道更大更亮的喷流,将之前的喷流吞没。与此同时,冷核脉冲推进器也爆出一阵阵核子脉冲。

在两种推进器的共同作用下,一千来艘各类型飞船与一千艘战舰速度急速下降,如此景象,看起来便如同一群打着闪光灯的萤火虫一般,一闪一闪地进入目标恒星系。

而在舰队以减速的方式突入目标星系之前,先遣探测器已经将目标星系的概要数据,全部都传到了天琴号上。

从探测器传回的数据看,这个以橙矮星作为主序星的星系,里边只有两颗行星,最外围的那颗行星最先被发现,乃是一颗气态巨行星。

因为它很显眼。

这类型的行星,在宇宙中很常见。

在恒星演化理论中,它的成因跟其他行星一样,是在诞生主序星阶段,由构成主序星剩下的气体尘埃汇聚而成。

稀少的物质没能使之形成恒星,故而便成了一颗颗体型硕大的气态行星。

可想而知,在恒星演化中,双星系统与三星系统成因亦是如此。

只不过在双星系统之中,原初物质分配比较均匀,才使得尘埃汇聚产生的引力相差不大,最终双双被核聚变点燃,演化成双星系统。

当然,必须质量足够,否则很可能会演化成两颗相互缠绕,却又不是恒星的双星系统。

在理论中,这种类似两个木星单独孤零零在宇宙中运行的双星系统是存在的,但目前人类仍未发现这种类型双星系统的痕迹。

原因是这类双星系统太特别了,形成条件也太苛刻,而且由于不发光,还很难像恒星那样被发现。

所以截止目前,此类双星系统仍只存在于理论之中,人类依旧没有发现它们的踪迹。

若是有朝一日人类发现宇宙中存在那样的双星、亦或是三星系统,那么人类的恒星演化理论,将会得到进一步完善。

其他科学理论就是如此。

一般某个理论被提出来,最初目的其实就是为了解决某个科学观测现象。理论出现之初,也只是能解决某种特定现象,但随着人们的对观测现象的抽丝剥茧,理论便会逐渐被完善,它可可能能解释的现象会越来越多。

之后人类又通过这个‘可能’的指导,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去寻找相应现象,从而反过来验证理论甚至不全理论,最终使得这个理论变成了某个定理、某个公式。

舰队缓缓靠近气态行星轨道范围,人们也纷纷从冬眠中被唤醒,准备在这个橙矮星系统,开始他们的新阶段生活。

岳渊如同往常一样,来到天琴号舰桥,不过他这一次却没有像之前那样,盯着大屏幕中的星球信息看,而是直接通过外景观望窗,用肉眼直接观测外面的那颗气态行星。

这颗气态行星比木星要小一些,也不存在木星那样的木星环。它......是一颗很干净的气态行星。

干净到连一颗卫星都没有。

一颗气态行星没有卫星,真的有些出乎人类天文学家们的意料。因为在人类以往所遇到的气态行星列表中,至少也会存在两颗以上的较大卫星,不是球形的小型卫星更是多得数不胜数。

可是这颗气态行星,居然连一颗卫星都没有。

按理说这种发现很正常,若是让一个非专业人士看到,顶多就当风景看几眼便完事了,有一些天文学知识打底的,也最多觉得有点神奇。

不过对于天文学家来说,就真感觉到奇怪了。

所以在探测器传回这颗气态行星资料之后,人类天文学家团队就出现了三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在恒星系产生之初,其实是存在很多卫星的,但是在恒星演化的漫长历史中,由于多颗星球的引力交战,使得各卫星轨道变得不稳定,最后于漫长岁月里,一个个都坠入气态行星之中。

不过这种说法没有办法解释为何气态行星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