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5章 宇宙的音乐(1 / 2)

人类有信心,也有野望,但现在不是好高骛远的时候,尽管跟预期有些出入,大家还是接受了这个实验结果,并努力解决它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争取将之变成人类文明的特色打击手段。

特别是那些专注于军工的学者,他们在了解到这些技术的细节之后,便没有了以往的瞧不上。

因为这项技术看似没什么伤害,但实际上却是一件大杀器,就看人类在往后的研究中能挖掘到多少应用了。

比如说,这种纳宏观于微观的技术,它能不能把星球、战舰都吞下去,吞下去之后又会被传送到哪里,在微观量子世界里头,那些被吞进去的宏观物体会变成什么样子?

是直接受到微观高维物理规则的作用分崩离析化作微观世界的一部分,还是保持原形但永远迷失在宏大的微观量子世界里,又或是还有道路可以回到宏观世界。

凡此种种,都需要人类去探索去了解,然后才知道自己这种技术该如何正确使用。

再有就是,人类必须确保自己这艘发动此种打击的战舰不会把自己关进去,或者进去之后,能找到路自己回到宏观世界。

毕竟人类科学家已经确认,这就是一种范围性打击手段。在微观高维中拨弄一个类型的弦组合,它的效果就会映射到宏观三维空间之中,作用和范围的关系是输入能量越大范围越广。

在探索实验里,人类科学家根据得到的数据推算,以六级文明的正常能量供应,一发毁灭一个恒星系问题不大。

只不过现在人类科学家刚刚发现这种现象,还需要更多的实验数据,用以确定输入能量、拨弄弦的类型、打击范围、打击所映射的宏观空间位置等等信息,这些都还需要人类长年累月去观测那种微观高维结构、也需要大量的实验数据支持。

不管怎么说,人类至少拥有了自己的特色科技打击手段。

至于对标电子战舰和中子战星的移动方式,人类特色科技科研团体的想法是,顺着微观高维这条路线探索下去,然后从中找到某种相关短途移动方式。他们认为或许可以从进出微观高维的方法入手,研究并找到方法,再在微观高维结构中认清道路,人类的旗舰或许就能通过进出微观量子世界的方式,实现基于特色科技的移动方式。

当然,这需要人类首先确定宏观事物进入微观之后,能保持原样。

这点很难,人类科学家既希望保持原样,又希望它分崩离析,前者意味着特色科技移动方式有希望,后者意味着人类这种特别打击方式威力巨大。

而想要知道物体被量子世界吞了之后是否保持原样,就要求人类找到被吞的实验体去了哪里,能找到,意味着人类掌握与量子世界的信息交流技术,而有信息交流技术,则是能返回宏观世界的基础。

凡此种种技术,皆环环相扣。

而特色科技又不像其他科学技术,它只能人类自己努力,就算是神矩文明想要帮助,也无从下手。

科学研究没有捷径,人类也只能自己实验实验再实验。

随着实验次数的增加,人类文明对拨弄宇宙弦这种事也越发有经验,从一开始的时灵时不灵到每一次拨弄都能达成实验预期,再到可以定向作用到一片宏观空间。

数据也因此越积累越多。

在神矩文明的资源支持下,人类的实验也从一开始的小物体,变得越来越大,到一颗陨石、一颗星球。

这些实验体无一例外都被吞到微观量子世界去了,但人类科学家也发现,越大的物体就越难以被撼动,它需要出现在宏观空间的微观结构也足够大,也就是打击范围足够大。

但它也不是什么都能吞,像黑洞那样极端天体就不行,这一点不需要进行具体实验,理论和数据就已经告诉人类。

在发现量子放逐现象之后,人类就一直这样努力着。

借助伟大的科技力量,人类文明这个整体就像一位音乐家,在那里独自地弹奏着一篇篇宇宙乐曲。

琴弦的优雅震动只有人类自己看得到,那一篇篇乐谱也只有人类文明看得懂,其他文明只能听到琴弦被拨弄之后,振荡出来的乐章。

这个比喻很形象。

弦理论背后就是个简单的物理学描述,它的基础是音乐。

根据弦相关理论,如果你拥有一台超级显微镜,就如现在的人类这般,就可以用来窥探粒子的中心,那么所看到的将不会是一个点状粒子,而是一根振动着的弦。

这根弦非常微小,只有10-33厘米,即是一个普朗克长度,相当于质子的十亿个十亿分之一。

如果有一个文明能弹拨这根弦,它的振动就会发生变化,如果这种振动原先代表的是一个电子,那么改变振动方式后,它说不定会变成一个中微子,再弹拨一下,它说不定会变成一个夸克。

原文在六#9@书/吧看!

理论上,只要用合适的力度去弹拨它,它会变成任何一种已知的亚原子,这套理论可以让弦理论毫不费力地解释为什么会有如此多的亚原子粒子。

但对人类或者说对目前所有六级文明而言,那只是理论上。因为想要达到这样的效果,第一要务就是要有足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