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学家徐生(1 / 2)

徐氏略记 缓安甫 1615 字 14天前

徐生是西汉鲁地人,字隐甫,为当时的著名学者,担任礼官大夫一职。以下是其详细介绍:

学术传承:徐生师从高堂生学习《士礼》,对士礼的礼容有着深入钻研和精湛演绎,即擅长士礼的操练与演示。

官职成就:凭借对士礼礼容的精通,徐生在孝文帝时被任命为礼官大夫。他将礼容传授给儿子,乃至孙子,其孙徐襄因擅长礼容也任大夫,另一孙徐延及弟子公户满意、桓生、单次等皆担任礼官大夫,使得士礼礼容的演练传承在徐氏家族及弟子中得以延续,并对当时的礼仪制度产生了重要影响。

高堂生所传的《士礼》,一般认为《士礼》即《仪礼》,其对后世影响深远。

学术传承《士礼》是汉初今文礼学最早的传授内容,为后世礼学传承奠定基础。高堂生将其传给后仓,后仓又传戴德、戴圣、庆普等,戴德辑成《大戴礼记》,戴圣辑成《礼记》,这些著作成为后世研究古代礼仪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典籍。

礼仪制度重建《士礼》涵盖冠昏、乡射、朝聘、丧祭等礼仪,为后世礼仪制度重建提供依据。如古代的冠礼、婚礼等仪式,在《士礼》中有详细记载,其规范和程序成为后世制定礼仪制度的重要参考,对维护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发挥了重要作用。

儒家思想传播《士礼》体现的亲亲、尊尊、长长等原则,是儒家思想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利于儒家思想传播和发展。如其中的丧服制度,体现了儒家的孝道和等级观念,通过对不同亲属关系的服丧规定,强化了家族伦理和社会等级秩序,使儒家思想深入人心。

文化传统形成《士礼》所承载的礼仪文化,成为中华传统文化重要内容。诸多传统节日和重要仪式中的礼仪规范,如春节拜年、清明祭祖等,都能从《士礼》中找到源头或影子,对塑造民族性格和文化认同意义重大。

西汉礼官大夫徐生,其对后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礼学传承:徐生是汉初《礼》学的重要传承者,他善为颂礼,其对《士礼》的传授,为后来《仪礼》的传承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后经后仓等再传弟子的传承与发展,形成了不同的礼学流派和学术著作,促进了礼学在后世的传承与繁荣。

礼仪制度完善:《士礼》中详细记载了诸多礼仪规范,为后世礼仪制度的完善提供了重要参考,后世的冠礼、婚礼、丧礼等诸多礼仪,多借鉴《士礼》中的相关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根据时代特点和社会需求进行调整和补充,对维护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发挥了积极作用。

人才培养与教育:徐生及其家族子弟、弟子多因善《颂礼》而担任礼官大夫等职,形成了重视礼学教育的传统,培养了一批精通礼仪的人才,推动了礼学在教育领域的发展,使礼学成为古代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培养人才的品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意义。

儒家思想传播:徐生所传承的《士礼》蕴含着丰富的儒家思想,如尊尊、亲亲等观念,这些思想通过礼仪的实践和传承得到传播和强化,对塑造社会价值观和民族精神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师高堂生,复姓高堂,名伯,生卒年不详,西汉鲁地(今山东曲阜)人,是汉初《礼》学最早的传授者。

学术贡献高堂生专治古代礼制,传出“今文经”《仪礼》十七篇,为当时今文礼学最早传授者。《仪礼》十七篇涵盖了冠昏、乡射、朝聘、丧祭等礼仪的基本内容,是中国古代礼仪制度的重要经典之一。

传承影响高堂生的弟子后仓在孝宣世最为知名,后仓的弟子戴德、戴圣、庆普皆为其再传弟子,且三家之学都立于学官。戴德辑录古记汇成《大戴礼记》八十五篇,戴圣则辑成《礼记》四十九篇,佐助解释《仪礼》,并阐释西周礼义,对后世礼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历史地位高堂生对《礼》学的传承,在经学发展历程中意义重大。在秦火之后,礼学书籍多有散佚,高堂生对《士礼》的传授,使得礼学在汉初得以传承和发展,为后世礼学研究和礼仪制度的重建提供了重要依据,也为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的复兴和经学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后世纪念唐代追封高堂生为“莱芜伯”。其墓位于今新泰龙廷庄西,清初时墓曾塌陷,后由乡绅等捐金重修,乾隆年间,乡民刘昆又自愿修墓并看护。

话说那徐襄和徐延二人,乃是西汉时期赫赫有名的礼官大夫徐生之孙。这徐襄啊,天生就有着非凡的容貌和仪态,举手投足之间尽显优雅气质,令人赞叹不已。然而,美中不足的是,他对于礼经的研究并不深入,虽能知晓一些基本的礼仪规范,但距离真正的精通还差得很远呢。

而徐延则与徐襄有所不同,他在礼经方面颇有造诣,虽然还称不上登峰造极,但相较于徐襄而言,已经算是比较通晓了。只可惜呀,他始终未能突破瓶颈,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尽管如此,徐襄还是凭借着自己出色的礼容技巧,成功地当上了汉朝的礼官大夫,并一路高升,最终官至广陵内史。与此同时,徐延以及徐氏家族中的其他弟子,如公户满意、桓生、单次等人,也都因为在礼学方面的才能,先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