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上电视(1 / 2)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这是一句人们耳熟能详的话。

记者们听江云满面愁苦地讲述了好几个乡下的贫困案例,也是揪心不已。

电视台的记者工作绝对算是铁饭碗,台里管饭,出差有补贴,还分单位住房,连孩子都有固定学校上,他们的生活和底层农民绝对是天壤之别的。

哪怕放到几十年后,和住在地下室、吃着泡面、打着日结工的现代人相比,也更加体面和滋润。

他们唯一的区别,可能只是科技享受的不同。

除了少数底层考上来的记者,其余的记者能学播音,家里肯定都是不怎么差钱的,这样的人,听到如此真实的农民生活故事,如何不会感伤到落泪。

刘长富见江云开始放大招了,默默退居二线。

果然,在江云的强势输出下,那些本来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并不想在养猪场这件事上多浪费口舌的记者们,也慢慢转变了想法。

是呀,这个地方太穷了,要不然也不会连修仓库的钱都挤不出来,若非因为穷,没能及时用水泥盖新粮仓,他们的土墙粮仓也不会被雨水轻而易举的冲垮。

若是粮食没被雨水侵蚀,也不会逼的他们的大队长去县里求啤酒厂购买受潮的小麦,如果没有小麦事件,省里也不会得知这个大新闻,进而让他们下乡来调查采访。

这事情报道起来感人肺腑,但光报导不解决也不是事呀。

今年报导过了,明年还是会发生,春阳公社今年能靠啤酒厂,可若是明年倒的是米仓,那么又去哪里找米酒厂呢?

若是那些粮食全坏了,他们连找后手的办法都没有,村民们又得靠什么吃饭呢?

江云擦着眼角泛起的泪花:“我们也不想给国家添麻烦,但我们也实在没有办法了,我们这儿穷山恶水的,没矿没资源,实在发展不起来。养猪是我们唯一能想到的办法,这是我们养猪的计划书,真的希望上面能重视一下我们公社,只要拨一点点钱,我们就能把养猪场盖起来,只要我们的猪养出来了,我们就再也不用向县里伸手要钱了!”

一位记者接过她的计划书,将里面的文字展示在镜头下面。

哪怕不看内容,只看上面的字迹,就知道写这本计划书的人有多用心。

更何况它的内容更用心!

几个看得懂商业计划书的财经记者走上前,一看这本计划书,就知道有可行性。

这里面每一步都写得很接地气,操作性非常强,如果真能按照计划书把这养猪场搭建成功了,那么说不定这种模式还能扩散到其他地方,其余地区也能跟着一起致富。

不过这种推测性的话语不能当面说,几个记者交换了一下眼神,都在心里有了计量。

别的台播不播无所谓,这种公社养殖项目他们肯定是要播的,反正播完了,公社干不成,跟电视台没有关系,若是干成了,电视台就能有了新的谈资:你看这的项目经过我们的宣传干成了,这不就是我们的功绩吗?

记者们之间也有竞争,挖热点,抢爆点,讲真相,引舆论,这都是工作内容。

这次下乡采访,本以为只是个互帮互助地爱心节目,结果没想到牵扯出两项商业营销,记者们也是万万没想到的。

县里的啤酒厂想借媒体宣传他们的爱心酒,乡下的春阳公社想借他们的东风盖养猪场。

不得不说,上一回电视,能用的资源都被这两方人马榨干榨净了。

事到如今,也有记者反过味来,好家伙,这不是两边做的局吧?

可是谁又会拿两仓库的粮食做局呢?粮食问题重于泰山,这完全是无法想象的事情。

最后大家只好将此事归于巧合,而那两方借东风的人,只能说他们太过于会借力打力了。

带走了春阳公社墙上的照片,一群记者又匆匆踏上返程,接下来就是紧锣密鼓的写稿子,剪视频,发新闻了。

在孙厂长和刘长富忐忑不安的等待下,省里的媒体终于踩着前后脚,在没差几天的日子里,发布了洵县的这个大新闻。

因为连续几天好几个媒体都在报道这件事,秦省地人民哪怕再不耳聪目明,也不可抵抗的听闻了星星啤酒厂自身难保,但还仗义相帮春阳公社的事情。

然后就是星星啤酒厂的孙厂长亲自出镜宣传自家的本土啤酒,希望大家救救濒临倒闭的啤酒厂,春阳公社的刘长富和江云一起卖惨,期盼村里能盖上养猪场,助力农村脱贫致富。

这一圈骚操作下来,这两方人马在整个秦省算是彻彻底底地出名了。

连丁县长都特意给他们双方发了邀请函,让他们去参加之后的表彰大会,说是还要再上一次县里的电视。

陆澈坐在邮局的电视前,跟同事们一起看新闻报道,当看到江云时,手里的瓜子震惊的掉到了地上。

我的姐呀,这是什么骚操作?

前段时间那个白珍珠刚上了报纸,你就上了电视,你可是一点亏都不吃,非要压她一头呀!

陆澈都能想象白珍珠若是看到这则新闻,嘴巴气歪的样子,虽然他连白珍珠长什么样都不知道,但他觉得对方一定能被气成患了癫痫的歪嘴老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