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红薯(1 / 2)

一生的历程,因一场天灾而彻底改变。

过去的经历如影随形,刺痛着心灵。

但如今,家人都平安在侧,自己身体也完好无损,距离那场可怕的天灾还有一年零八个月的时间,这对于宋阳来讲,无疑是命运送来的珍贵机会,一个改变命运、重新开始生活的难得机遇。

他的心里,怎么可能不充满喜悦?虽说上辈子他的活动范围局限在所属的县城,可漫长的岁月中,几十年的所见所闻,也让他了解了不少山里山外的情况,知道很多谋生、积累财富的办法。

依靠这些积累,要过上安稳的日子,并非无法实现。

他没有太多的追求,也没有远大的志向,只希望以健康的身体,重新走过人生,带领家人走向富裕安宁的未来。

在大家看来,米仓山也许只是个长期被贫困笼罩、难以摆脱困境的偏僻地方,然而,在宋阳心里,这里其实是有着无限潜力的吉祥之地。

回想远古,巴地的传说就在米仓山流传。三国时期,诸葛亮北伐,在牟阳城整顿军队,空闲的时候,将士们在周边山林打猎,来补充军粮。

随着时间推移,经过各个朝代,米仓道作为川陕之间的重要通道,商人旅客来来往往,十分热闹。

近代的时候,米仓山因为山高林密、资源丰富,成为那些躲债、逃荒的人的安心之处。就算到了六七十年代,从远的营山、仪陇,到近的汉中、长赤、正直等地的人,都纷纷搬到这片深山里。

他们都是被米仓山吸引,因为这片广阔的山林里,有无数珍贵的药材,有各种各样的鸟兽。

只要勤奋努力,心思细腻,就能有不少收获,足以吃饱穿暖,生活优越。

此刻的宋阳,心里完全没有去城市为了房子车子拼命、累得像牛一样的想法。

他知道自己的水平,文化程度不高,比小学生强不了多少,看文章认字还可以,要是深奥一点的知识,就觉得很难理解。这样的文化水平,大多还是村里两个熟悉的下乡知青教的。

至于做生意的方法,他更是没什么经验,只能等以后有机会再想办法。

宋阳心里也曾经渴望大山外面的世界,但是现在选择出去,不一定能比留在这熟悉的山里顺利。

毕竟,这里的一切他都很熟悉。

也许,留在山里,才能过得轻松愉快。

山里人羡慕城里人的方便和繁华,却不知道,厌倦了城市快节奏忙碌的城里人,也有很多向往山里人慢节奏的安静生活。

不管在哪里,追求什么?不就是为了轻松自在、舒服安逸吗?常说“少不入川,老不出蜀”,说到底,都是因为这个地方让人舒服、享受。

宋阳下定决心,就在这山里扎根,至于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以后再说。而且,在这个时候,山里和山外,差别不是特别大。

想到这里,他突然觉得周围连绵的山都像老朋友一样亲切。

就连脚上那双大脚趾露在外面的黄胶鞋,还有身上穿着打了几块黑布、蓝布补丁的衣服裤子,都觉得很舒服。

今天,真是值得高兴的日子。

高兴家人都在一起。高兴自己身体健康,能够以新的状态重新出发!人遇到高兴的事,精神就好,当然要有好吃的。

稍微想了想,宋阳脑子里出现了竹鼠,也找到了吃竹鼠的第一个原因——心情好。

蜀地的人把竹鼠叫竹鼠子、吼子或者毛二娃,它的肉很嫩,很好吃,是蜀地的一道好菜。

回想过去,竹鼠曾经在河北北部,到陕西汉中一带都有,后来因为气候变化,慢慢往南迁移,最后在长江流域大量繁殖。每当遇到天灾粮食特别少的时候,竹鼠到处都是,秦陕一带的灾民都靠抓竹鼠度过艰难的日子。

米仓山属于大巴山,在川陕交界的地方,大巴山属于秦巴山系,而秦巴山系是秦岭这个大地脊梁、南北分界线的山系的一部分,这里正是竹鼠经常出现的地方。

竹鼠,可以说是山里最容易抓到的野味,也是不可错过的美味。

想到这里,宋阳兴奋地下楼。现在太阳刚升起不久,山里人一般一天吃两顿饭,离吃早饭还有时间,今天也没什么事,趁着这个机会,去山里抓几只竹鼠回来,让全家人晚上能好好吃一顿,也是一件开心的事。

楼板上传来的咚咚咚的脚步声让在火塘边用铁鼎罐煮红薯的李嘉怡抬起头看向楼梯口,看到宋阳下楼,她用火钳从柴火里拿出两个烤红薯:“宋阳,红薯烤好了,快来吃。”

宋阳走到火塘边看了看,随手拿起一个很热的红薯,一边拍一边吹,把上面的草木灰弄掉,用指甲快速地刮掉烤焦的皮,然后剥开红薯皮,露出黄里透红的瓤,诱人的香甜味道飘了出来。

说实话,宋阳对红薯,有小时候特别的记忆,可以说是又爱又恨,心情很复杂。

在心里,他其实很讨厌红薯。红薯是高产的作物,在蜀地,一亩能产三四千斤,以前是应对饥荒的首选。

早些年,春天和夏天经常闹饥荒,差不多半个多月,那时候吃的基本都是红薯干磨成粉,加上当季的野菜或者蔬菜做的糊糊。

到现在,红薯和玉米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