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8章 辞岁(1 / 2)

大年三十下午,照风俗,要去祖坟一趟,意思是接祖宗回家过年。

《天咫偶闻》中记有:“岁暮上冢,辞岁。”

回到家后,再把祖先的牌位取出来,擦拭干净,摆在供桌之上,受后人的祭拜。

如除夕没有去祖坟地,也有一种做法可解。

《帝京岁时纪胜笺补》上记有:“用素烛蓝桌围,以代上坟之典,上灯后,换红桌围,燃红烛再上供。”

这会破四旧还未开始,一些旧有的风俗还在很好的延续着。

中国人的春节,就是亲人团聚的日子。

祭拜先人,是从精神上与逝去的亲人团聚,对在世的人是一种心灵上的慰藉。

这种供奉逝去先人的做法,是中国孝道文化的展现。

常家的祖坟在长胜村,常昆和常山也埋在那,自然是要跑一趟的。

常威提前放了假,中午回家吃晚饭,带着爷爷和常天常南回老家。

都说一年一光景,去年这个时候,常家连肚子都吃不饱,而今年,家门兴旺。

见到常爷爷回来,村子里的老人都出来,说着话总不免要夸几句常威。

至少,现在整个长胜村里,常威最风光,连他二叔都比不得。

也有和常爷爷同辈的老人指点说,是他们这一支的坟头选的好,占了风水宝地。

这其实是好话,同宗同族,嫉妒眼红是有的,但也没有多少坏心眼。

但是常爷爷听着,眉头紧皱,不高兴道:“什么祖宗风水,咱们常家人都埋在一个山头,大家都差不多。”

两个儿子牺牲,他可不觉得是祖宗保佑,家门兴旺,那也是孙子自己争气。

常威在东北的事情,老爷子现在想来都后怕。

如果是积德,也是孙子在给家族积德。

常威本身是不太信这事。

如果没有系统护持,他家能不能兴旺也是两说,就算自己是穿越者,在这个年代也无济于事。

他那点见识,翻不起什么浪花。

和老人家比起来,提鞋都不配。

真以为多活了几十年就看的长远?能够改变时代?

洪流为什么以文化为名?

那是因为现在能参加高考的学生,八成以上还是以前地主和资本家的孩子。穷人家的孩子依然没有多少机会。

唉,不说了,不说了。

三兄弟恭恭敬敬的在祖坟前磕头烧纸,又焚香祷告常昆常山,家中一切安好,老祖身体健康,大姐即将改嫁,小妹考试及格......

常威就坐在老爹的坟前,絮絮叨叨,絮絮叨叨。

爹,要下雪了,你在天上冷不冷?

常天和常南两兄弟不敢打扰,烧完纸,默默的起身收拾杂草。

大哥这半年,应该有很多话想和父亲聊。

......

除夕夜。

倒座房和后罩院的门口都挂着红灯笼。

《燕京岁时记》上记有:“辞岁,凡除夕,蟒袍补褂走谒亲友者,谓之辞岁,家人叩谒尊长,亦曰辞岁,新婚者必至岳家辞岁,否则为不恭。”

这是京城辞岁的旧风俗,除夕夜拜访亲长,照规矩,如果杜野今年和常妲已经成亲,他今晚就得来常家辞岁。

但是如果这户人家门上挂上灯笼后,非邀请,就不要再去人家串门。

京城有句歇后语:大年三十的年夜饭——没外人,就是从这儿来的。

常威下午回来后,先去给张有德拜了年,回来怕麻烦,就把灯笼给挂上了。

年夜饭,他亲自下厨,杨敏和常妲打着下手,依然是从雪地里拖出两条冰鱼,用菜刀胡乱的拍着。

廊檐下挂着一排腊肉,常威挑挑拣拣,蒸香肠,炖排骨,还做了鱼丸,炒鸡。

常爷爷吧唧着烟锅子,陪着老太太拉家常。

常奶奶拉着小丫头在怀里,把辫子打散,在脑后挽起两个鬏鬏。

小丫头穿着大红色的袄子,手里拿着红缨枪,娇叱一声,追着常珑就要厮杀一场。

有老祖和老老祖护着,她无所畏惧,实在打不过就去厨房里哭。

大舅舅在厨房。

常珑怕今天把小丫头打哭了,不敢还手,气呼呼的跑出门,到院子大门外去找常天和常南。

今天胡同属于孩子们。

他们把成串的挂鞭拆成单个的,拿着香,点一个,扔一个,听响就乐,有不响的就捡回来,撕开红纸把里面的黑火药倒在青石板上,拿火柴一燎,火光之后冒起一阵白烟,呛着硝烟味,同样乐呵。

而常天和常南今天是胡同里最靓的崽。

他们放的不是鞭炮,是花炮。

也就是烟花。

这玩意贵,而且不好买,是常威特意给他们准备的。

也不是那种能冲到天上的,就是小小一个,点燃后可以在地上打着转,带起一圈火光。

大孩子,小孩子都围着拍手叫好。

如果是其他家的孩子,早就被抢了。

可这两个娃是常威的弟弟,不谈他处长的级别,就年前这阵子鼓楼幼虎的名声,也没哪个孩子不长眼敢抢他们的,不然“大年过的”“还是孩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