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益于以前所有东西归集体所有的政策。
村里人可以在附近山里砍些枯树枝桠当柴火,但超过一定直径的树不允许随意砍伐。
得跟村里申请,还得拿钱拿工分换。
这些年积累下来,村子附近的山里也是树高林密。
如今村里人建房子,都是今天几块砖,明天几棵树的慢慢攒材料。
儿女结婚,也得攒木料打家具,所以哪怕在这大山环绕的山凹里也不会有人嫌家里能用的木料多。
不过这事到底得看村民意愿。
孟盛跟冯宜家细细商议了一番告辞回家,又特地跟家里人说了说,免得事情定了后,父亲还得怪他眼里没老子。
孟成林在看到二千五百块钱时,对孟盛的气就全消了。
反正他自己种了半辈子地,家里积蓄最多时也没有二百五。
再听孟盛的以木头换人力的想法,挥挥手直接让他找村干部商量去。
自己回头私下对陈红杏道:“你说得对,孩子们比我有出息,比我能耐。
以后我不想那么多了,我们俩就好好种点地,让他们不管什么时候都有条退路,有碗饭吃。”
表情伤感又骄傲,看得陈红杏直撇嘴,到底没再出口怼人。
孟盛提着两罐麦乳精、一条大前门香烟又找上了分别不久的陈海。
陈海回家才听媳妇儿说了孟盛的钱是从信用社借来的,有些怀疑,不过也没再提让女儿去舅家接侄女过来小住的话。
此时见孟盛提着礼物上门,态度仍然亲近,但比昨日少了两分热络。
孟盛感觉到了,一点不在意,他巴不得两人有事说事,没事告辞。
进屋随意客气两句,就直接说了自己跟冯宜家商量好的事。
陈海听完,见没什么为难的,二话没说收了东西拍着胸脯保证帮着妥善促成这件事。
这人收礼爽快,事儿也真上心办。
送走孟盛,就出门去找了其他几个村干部商量具体事宜,然后隔天一早在村里开起了大会。
而冯宜家跟着承包山林的事情,也在这时被村里所有人知晓。
谁都没想到从小寄人篱下被欺压着长大的冯宜家,刚刚把日子过好,就敢大手笔借钱包地。
众人一时心里都不知道该说什么才好。
不过能免费砍山上的树拿回自己家,几乎没人不愿意。
帮忙种桑树后,能随意采桑叶,也让大家纷纷意动。
孟家村以前有养蚕的风俗,但后面实行集体计划经济后,就没人养了。
原先种植的桑树也在六七十年代时,慢慢成了村民灶中的干柴,如今还有少数桑树分布在村里的各个角落,都是留着结桑葚果给孩子们当零嘴的。
眼下各家劳动所得重归各家,谁不想让家里多一项收入来源?
总之,不管众人心里怎么想,动员大会开得很成功。
个个表示开工时一定到场。
而冯宜家跟孟盛两个主人公,这时已经在去往县城的路上了。
同行的还有钻进钱眼里的孟超。
三人天还没大亮,就各自骑着自行车出了村。
冯宜家车后载着两大包药材,斜挎的绿色帆布包里揣着还热乎的土地承包合同,准备卖完药材,然后去信用社贷款,是真贷。
反正现在政府鼓励农业贷款,无息的。
可惜国家难得发一次福利,大部分人却因思想保守不敢伸手。
冯宜家觉得这便宜不占白不占,反正她能还得上。
贷一笔钱下来手头宽松些,能买些合适的药材种子种山上。
孟超回一趟家,一天多没摆摊,自觉损失了一百块以上,急着回县城去,说不定晚上还能赶个夜市。
孟盛昨儿刚从县里回来,今天又颠颠儿跟着,也要办正事。
他得去林业局办他跟冯宜家两人的伐木证。
昨儿去找陈海说砍树的事情时,陈海才想起来砍树还得专门办这玩意儿。
村里以前没人承包过山林,大家都把这事给忘了。
只得他再跑一趟县城。
当然这都是借口,更多的是孟盛想找机会跟冯宜家相处。
三人同去城里,孟超自觉是个很为弟弟打算的大哥,一路都远远跑在最前面,不当碍眼的电灯泡。
孟盛不紧不慢的骑在中间,稳稳压住后面冯宜家的车速,跟人扯山林、扯树苗、扯贷款、反正扯不完的话。
心里则暗暗感激大哥,决定回头跟他好好分析一下未来几十年的创业风口。
都说选择大于努力,只要站在了风口上,猪都能飞起。
他大哥这段时间锻炼下来,越来越有做生意的样子,绝对比猪聪明。
冯宜家听着一句句正经得不能再正经的话,虽然觉得这俩兄弟的行为有些怪,但照样半点没多想。
三人进城,各自分开办各自的事。
冯宜家卖药材,办贷款。
陶叔那里去过好几回,熟门熟路,信用社里的信贷员正愁着手里的贷款指标完不成。
见了承包合同后,咔咔几个公章盖下去,名字一签,八百的现金就递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