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第 19 章(1 / 3)

第19章

罗玉村作为安丘县的村长,一直以来跟其他边关村落差不多,约莫四百多户人家,差不多两千多人。

平日以耕田为生,得空种些牧草,瓜果蔬菜。

为的就是填饱肚子。

罗村长一直为这件事发愁,衙门压下来的赋税一年胜过一年,别说吃饱了,能吃个半饱就算不错。

至于提高生活水平?

那更不要想。

可现在的他,却把那些想法抛到脑后了。

五十多岁的他忙前忙后,把家里的房子腾出来,挪给县令夫人以及师爷夫人住。

她们两个过来,可不是摆架子的,而是教罗玉村村民们制蜜蜂糖。

这事说做就做。

七月初五,整个罗玉村所有养蜂的农户都动员起来。

能一边种田一边养蜂的,都是村里比较勤快的人家,也是当初最先响应种油菜的农户。

其中以乡勇弓春荣为首,他们学习起来更加热情。

前几日还有人说,弓家辛辛苦苦养蜂蜜,又卖不出去,在如今的安丘县又不值钱,费这力气实在不划算。

谁想到没过几天,纪县令就说,谁说蜂蜜不值钱?

他要教大家做成蜂蜜糖!

负责此事的陶乐薇还有些紧张,她看了看相公,见他点头,开口道:“制糖也并不算难,主要就是改变蜂蜜的质地,成为硬糖。”

“咱们先做原味的,大小,口味都要统一。”

“这样方便售卖。”

这些话在陶乐薇嘴里练习过多次了,跟老师准备教学资料一样,反复练习过,所以纵然紧张,也能流畅讲出来。

渐渐地,陶乐薇发现村民们听得入神,也少了很多紧张。

这边教大家怎么制糖,怎么储存,规定了糖的大小形状等等。

不到三日,罗玉村蜂农家的妇人们,全都学会了。

大家都是做惯活的,这些事对她们来说,不在话下。

剩下的时间,就是把家中储存的蜂蜜全都做成糖了。

刚开始,各家的小孩子们还高兴得很。

蜂蜜吃够了,还能吃蜂蜜糖。

谁知道没过几日,罗玉村各家小孩,竟然主动拒绝糖果。

为何?

因为吃得太多了啊!

不少老人家忍不住笑:“哪有孩子吃糖吃够了的。”

他们小时候,一年到头吃一点点糖,都能美上半年。

各家各户的蜂蜜糖做好之后,弓春荣挨家去收,他奉了纪大人的命令,做收糖的活计。

每收一家,就会给这家写个字据,证明收了他家多少蜂蜜糖,定价多少,分成多少。

为此弓春荣还紧急学了字,人家学做糖,他在那学认字。

其实弓春荣性子直,没什么心眼,并不是很适合做买卖。

但纪楚让他做,自然有道理。

他做事实诚,跟村里关系好,大家都信任他。

罗玉村的村民热热闹闹做糖,做完之后就送到弓春荣家里,等着他送到州城去卖。

弓春荣也不辜负期望,认认真真按照纪县令的吩咐,记好每一笔账目,带着兄弟们赶了牛车前往州城方向。

不论什么糖都是好卖的。

无非就是因为运输艰难。

运到地方之后,利润微薄。

比如现在,县城有些大户就在问。

全村一起做糖,还让村里人拉着糖去州城卖,能得几个钱?

答案是,二十两银子。

还是毛利。

把那一车蜂蜜糖全卖了,一共二十两银子。

“这种小买卖,值得那样兴师动众吗。”

更有精于算计的,扣掉运费,扣掉人力,落到罗玉村三十一户蜂农头上,每家顶多得五钱银子。

就连衙门的马书吏都道:“咱们县令大人,为什么要做这样小的买卖。”

旁边做事的谢书吏头也不抬:“你家要是多出五钱银子,你高兴吗。”

肯定高兴啊!

“普通农户家里多出五钱银子,他们高兴吗。”

不仅高兴,甚至欣喜若狂吧。

这两句话回答马书吏的疑问。

对于县里大户来说,五钱不过是他们一顿酒菜。

对县衙官吏来说,或许是一个月的家用。

但对普通百姓,却是一年到头手里能攒下的银子。

所以银钱虽少,却不能不重视。

而且这只是个开始而已。

万事开头难。

开头是二十两银子,整个安丘县呢?

等到百姓们尝到甜头,以后又会是多少?

马书吏只觉得,他狭隘的目光好像被开拓了一般。

此时罗玉村的弓春荣他们,终于到了州城。

他们不敢耽搁,直接按照纪县令的指点,去了安丘县前任张县令,如今的张推官家中。

那张推官本来还有点蒙,看完纪楚的书信,大大松口气:“你们安心住下,本官会找门路的。”

“放心,糖这东西绝对不缺买家,而且你们辛辛苦苦送过来,已经解决最大的难题了。”

这话没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