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工程队与铁道(2 / 2)

最开始的运用也是用在了煤场之中,连接城市与港口,通往煤炭产地。

火车的前期市场需求是用来拉煤。

现在万三蒸汽机,只是初代产品,想要装上火车那是天方夜谭。

抽水用的蒸汽机,与火车头上的蒸汽机,两者虽然都叫做蒸汽机,原理也相似,但其实已经是两种产品,划时代的产物。

不过。

抽水用的蒸汽机不行,却可以用马。

马拉火车。

本来是一个过渡的产物,但却正好合适当下。

“铁道是一条专门的快速道路,可以比直道还要快速以及大量的运输商品,更可以运输人。”

在最后一个字上,朱高炽拖长了声音。

朱棣能听懂吗?

当然能。

长子的意思是,铁道可以快速的行军。

“可以修到草原上吗?”

朱棣无师自通,问出了最关键的问题。

“能。”

现在不能,未来一定能。

受限于产能。

这才几个月而已,已经把煤矿业推动到现在的地步,朱高炽非常满意了。

至于铁矿,冶铁业。

也是需要先解决市场需求问题。

煤则可以解决燃料。

从晋朝的炒钢法,到唐宋的铸制改锻制,然后就是现在明初的生铁淋口法,以后日后苏州工匠发明的苏钢法。

按照后世的标准,发明就是科学家的话,那么中国古代有无数的发明家。

犹如鼎鼎大名的瓦特,也是一名工匠,出身于工匠家庭,他的父亲是熟练的造船工人。

瓦特成年后,从一家仪表修理厂的学徒做起。

工业革命被吹嘘的神乎其乎。

恨不得把中国古代的工匠踩到脚底下,否定他们的一切成果。

工业革命的确伟大。

但是真怨不得古代工匠。

古代迭代递进的工匠技术,每朝都会大幅提升的冶铁技术,到了清朝时,曾经独领风骚的中国冶铁工业黯然失色。

识字率。

明朝成化初:用王翱荐,擢嘉兴知府.......大兴社学,民间子弟八岁不就学者,罚其父兄

汉人地主阶级有兴办私学的传统,因为对他们是有利的,掌控话语权的手段。

任何事物有利有弊,如果要比中西的识字率,西方真不如中国。

哪怕是万历时的张居正搞改革,为了争夺话语权禁止私学只许官学,但始终禁止不了,反而促进了私学中的各种学派。

东林党也是这种背景产生,诞生于私学。

因为明代皇权压制不住地主阶级,这个传统最后戛然而止。

没有地方上不可计数的私学堂。

何谈识字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