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百五十二章 自古洛北都,错综一掌赌(1 / 5)

我欲九天揽月 温茶米酒 4006 字 11小时前

严格来说,洛阳就是当今大隋的都城。

不过大隋才传到两代,都城就已经几次变更。

隋文帝杨坚开国之后,曾经定都于故汉长安城。

后因为汉朝遗留的长安已经破败狭小,不堪大用,因此在相隔不远的地方重新选址,建立都城,名为“大兴”。

杨广登基之后不久,则迁都洛阳,同样是抛弃汉魏故城,重建了一座城池。

这座城中,贯通南北两门的大街,名为“天街”,宽度就超过百步。

街旁遍植樱桃、石榴、榆、柳等各式树木,中为供帝皇出巡的御道,每当春夏之交,桃红柳绿,景色如画,美不胜收。

洛阳本义是指洛水的北面,商周直至汉魏时代的大多城池,都处在洛水的北岸。

但是大隋的这座洛阳城,横跨洛水两岸,浩浩荡荡的水波,自西向东,穿城而过。

天街和洛水交错的地方,建有当今天下最宏伟的一座大桥,人在桥上最高的地方俯瞰下去,势如横跨天河,妙不可言。

大桥中间留出了供人行走的地方,大桥两侧靠栏杆的位置,居然还有不少摊贩。

文人豪客,江湖侠士,每次到这桥上来观赏风景,未必记得自己带酒,看景看的豪气大发,从摊贩那里买些水酒,或买些笔墨纸砚,又或者叫人唱曲奏乐,也常常有之。

在这桥上摆摊的也赚了不少,知道这个摊子该好生经营,很多人已到别的地方开了店面,仍不忘在这里占一个摊位,卖的东西品质也是越来越好,打出了名声。

这天人群之中一个灰色僧衣的老和尚,摸着白胡须,拍着大肚皮,晃晃悠悠的上了大桥,站在桥上眺望远方。

他一双眼老而不昏,似乎除了能看到大河滔滔,还能看到远处青山叠影,山上一个耳戴金环、筋躯雄壮的大和尚,气势巍峨,眺望着整个洛阳城。

一壮年一老年,两个和尚对视片刻,老和尚移开了目光,听着水声起落,不禁诗兴大发。

“碧山人来,清酒满杯,生气远出,不着死灰,妙造自然,伊谁与裁?”

旁边一个卖酒的摊主听了这话,顿时一笑,揭开封皮,将打酒的竹筒朝坛子里面一伸,舀起半筒酒来,说道“大师也来三两好酒尝尝吗?”

旁边有个书生模样的游客笑道“和尚也喝酒?”

那摊主立即说道“贵客有所不知,我这是素酒。”

当年南北朝时期,南朝梁武帝极为推崇佛门,曾经亲率两万余人,宣布要投身佛家,自己领了菩萨戒,四次舍身住在寺院中,要群臣集结巨资捐去,才能赎回。

他试图设立管理天下各地的僧院制度,自己出任天下佛门领袖“大僧正”,被大众反对,这才作罢。

也就是这位梁武帝,把佛教慈悲戒杀,道家贵生,万物有灵,以及儒家远庖厨,不忍见其死、食其肉的仁恕之思,结合起来,对原本只是戒五荤的佛门子弟,颁布《断酒肉文》,令各地众僧在佛前发咒,“永断酒肉”。

当时的北朝齐文宣帝,也仿照梁朝制度,诏令僧众“禁断酒肉”。

到了大隋建立之后,酒肉戒条,已经成为天下佛门通行的戒律。

粮食酿的酒是不能喝了,但和尚尼姑出了大名的,往往出入高门,与名士往来,不喝点酒,也不算风雅,因此有素酒一说,以果子酿酒。

老和尚接过竹筒,凑到鼻尖嗅了嗅,不禁摇了摇头。

摊主问道“大师你摇什么头,难道我这酒不好?”

那书生手中折扇一抖,轻轻扇来一缕酒气,刚一嗅到,不由眼前一亮“谁说这酒不好,这酒太好了。”

“戒肉是劝善,少造杀业,戒酒则是因为酒能乱性,容易造成罪过。”

那老和尚哈哈一笑,拍了拍肚皮,“而你这酒酿的也太醇厚了一些,虽然是果子酿的,但也算不上是素酒了。”

摊主这下不依了“没听说过酒酿得醇厚,反而成了过错,照你这么说,我直接往这酒里掺点水,它就是素酒了?”

那书生也说道“老和尚,你若不想买酒,不要在这里缠夹不清,摊主你给我来三斤,我尝尝这洛阳的素酒是什么味道。”

“也罢,也罢,也是缘分到了,我来给你们瞧瞧素酒该是什么样的味道。”

那老和尚走到栏杆边上,把竹筒往外一甩,里面紫红色的酒水,全甩进了洛水之中。

不等摊主为自家那点酒心疼,桥上的游客们,就纷纷惊呼起来。

只见河面上一滩紫红色的波涛,越翻越大,转瞬之间就已经扩张到两岸的位置,朝着上游下游蔓延过去。

大浪滔滔,颜色全部变得如同紫色的云霞,浪花飞溅之际,全是果酒的香气飘扬上来。

老和尚再用手一指,河面上冒起一条条水柱,如同一汪汪泉眼,正好抵达比栏杆略高的地方。

游人中有胆大的,直接伸手去捧,尝一口,果然是果酒的味道,更是大声称奇,呼朋唤友。

那摊主伸手捧了一口来尝过,刹时就呆住了,脸色红润,鬓角有淡淡的白气蒸腾起来。

桥上的书生,也被酒香诱惑,拿折扇朝水柱伸了过去,忽然脸上露出警觉之色,向后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