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应该很容易将乐曲的起伏与第三段所述的琵琶女的身世对应上,琵琶女“转轴拨弦三两声”,拉开了乐曲序幕, “弦弦掩抑声声思”,每一个音符都诉说着她一生的心事。
开始时,弦音跳跃,欢快而又愉悦,或许她想起了自己年少时的辉煌恣意——"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紧接着弦声转涩,她的情绪忽而低落下来,想到“弟走从军阿姨死”,曾经的亲人好友个个离去,她自己也是“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庭零落,只好嫁给一个商人,曾经风华无限的琵琶手,转瞬已经寂寂无名,不由得让她生出无限的“幽愁暗恨”;
弦音忽转,伴随着“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的铿然之声,她的内心也转向对“商人重利轻别离”的控诉,对自己沦落命运的控诉。
这里我们同样可以用来折线图表示她的情感走向,序幕拉开,对应序曲的基调;妙龄时风光无限,纵情欢畅; "老大"后门庭冷落,寂寂寥寥;独守空闺时愤懑不平,怨叹不公;
忽忆少年事时梦醒神伤,悲伤不已,同样经历了一个起始→升→降→升→降的变化。起伏变幻的琵琶曲里,蕴含着她一生的情愫。】
唐朝。
白行简感叹再三: “真是一个苦命的女子。”
从“名属教坊第一部”到“梦啼妆泪红阑干”,命运之翻覆真令人无限唏嘘,这些女子为什么不能结局圆满呢?白行简又叹又怜,想起冯梦龙那日交的作业,他忽然灵光一闪:
“我想到下一本传奇要写什么了!”“写什么?”白居易饶有兴趣地问。
“便写一个里坊女子,邂逅风流少年,待生资财耗尽,为生计计便弃他而去。后见生之寥落,又决意从良,亲身照料于他。其后生连中科举登官及第,显耀门庭,女子顾忌二人身份不相匹配,心生去意,然生执意不肯,情深不改,亲娶她为妻,而后女子夫荣子贵、荣耀加身,满门清华。便欲借此文,使天下人知倡女亦有节行。"
"好!妙!”白居易听完连声赞叹, “情致跌宕奇思妙想,倡女而为荣门,更是古之未闻,吾弟大才,快快写来!”
得到兄长肯定的白行简志得意满,神情振奋道:“我今夜便构意章程!”三国。
不同于
白行简的激动,曹植却是悠悠哀叹,不仅是因为琵琶女悲惨的身世,他有些自伤其类了。
楚棠曾说,他的一生以建安二十五年他哥继位为界,前期纵马恣意少年郎,一身报国壮志,后期遭到兄弟、侄子监视,惶惶不可终日,这和琵琶女先时被人追捧,后来独守空船黯然神伤有什么区别?
想到这里,他颇为怨念地再次看了旁边的兄长一眼,现在才是建安十三年,他已经感受到建安二十五年在之后的悲哀了。
犹自沉浸在优美诗境中的曹丕:?四弟近来可是……病了?
主位的曹操倒是福至心灵般看懂了点苗头,一颗老父亲般的心又痛了起来,儿子真是难养啊。
【昔日年轻貌美,而今年长色衰;昔日百般受追捧,今日独守空船;昔日欢乐恣意,今日寂寥悲伤。强烈的今昔对比间,我看可以看到一个封建时代孤独漂泊的弱女子形象,这个弱女子的遭际让诗人叹息不已,竟至于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琵琶女为何会让诗人产生这样强烈的共鸣?】
终究是说到这里了。元稹将杯中的酒一饮而尽,微微叹息: "由人观己,一支曲、一番诉,却是勾起了天涯人的贬谪之悲。"
【白居易很贴心,在诗前写了一段小序,交代写作缘由,我们回过去看一下。
"元和十年,予左迁江州司马。"大家做过文言文阅读,迁表示官职变动,右迁是升官,左迁就是贬官,比如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还惦记着给苏轼写和诗的韩愈:???我又被贬了?
好吧,已经习惯了。入仕至今,他因性情刚直,得罪了不少权贵,所以屡遭贬谪,大概后来的他,又得罪了某位权贵吧?
【“明年秋,送客湓浦口。”明年就是第二年,这是他来江州的第二个年头。剩下的诗里面都有写,就不再赘述,注意一个特殊句式: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这是一个状语后置,正常句式是尝于穆、曹二善才学琵琶,大家翻译特殊句式的时候要把它调整成正常语序再翻译哦!】
北宋。
苏轼很有研究精神: "先前看《故都的秋》之时,便觉后世句法与今截然不同,想必他们都习惯了新文学的句法,所以将古文之句目为特殊吧?"
苏
辙点头: “应是如此,楚姑娘所说的阅读理解,看来除却理解诗文深意,还包括句法词法?倒是与我们的小学有些类似了。"
古代所谓小学,是经学上的一科,包括释音、释义、释形,也是为学的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