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权臣之死(1 / 3)

昭雪赋 弋汀 2303 字 11天前

穿过长廊,白清湫见寺卿陈砝正伏案审查嫌犯口供。

她走到门边,轻轻敲了下,扯了个乖巧的笑容,喊道:“义父!”

这是她被迫休息的第三天,虽才三天,她内心早已按耐不住,想要在案件上大展身手。

陈砝正聚精会神分析口供,寻找里头各处纰漏,突然被白清湫的动静吓了一跳。

他抬眸,看向她,见她一副蠢蠢欲动的样子,皱了皱眉,轻声回道:“进来吧。”

“义夫,女儿想向您打听一个人,不知您能否为女儿解惑。”

“又是关于案子的?”

陈砝捏起桌上纸张,放在一旁,拿起下一位犯人的口供,放在面前,准备审查,听见白清湫的询问,以为她又开始试探,看他是否允许她回来工作,于是没好气道:“又是跟案情有关的?”

“不……不是,是女儿突然想起的一个人,名叫沈冷之,曾考中过状元,听闻他为官清廉,不曾结党营私,女儿想问,他最后为何会落得个斩首示众的下场?”

沈冷之?

陈砝一听,起初以为是重名,继而白清湫又说他曾考中过状元,他立刻回想起来了。

尘封已久的回忆就此被打开。

*

之前,他师父,也就是在白清湫父亲宋世良生日宴上,宋世良曾向初入朝为官的陈砝引荐一些他的得意门生,好让陈砝日后办事顺利些。

其中最得宋世良青睐的,就是沈冷之。

此人玉貌清扬,仪表非凡,风骨峭然,极善谋划策略,敢于直言进谏,这点正和宋世良不谋而合。

渐渐地,他凭借其善于用人,不论贵贱,以及狠辣独断的谋略,颇得圣上青睐。

却也因其直言直语的性格在朝中树敌无数。

陈砝曾委婉告知沈冷之他的这个缺点,让他说话办事圆滑一些,他提出的一些建议已然触动官僚地主的利益,并且他为人实在过于迂腐,不够灵活,不懂得官场的生存之道。

听之后的沈冷之并未改正,反而对陈砝过于圆滑的性格感到不解,他只道:“兄台所言,我并非不知。”

“兄台可知,西边荒灾,饿艀遍野,百姓饿死病死不计其数,朝廷并非没有拨款赈灾,甚至拨了大额款项下去,只为百姓苦难能有所缓解,但你可知,这钱朝廷出了,到百姓手里的粮食仍然屈指可数。”

说着,沈冷之想到街道上那些饿死街头的百姓,眼眶变得通红,神情也变得激动起来,他道:“兄长,你我二人皆是来自清苦人家的读书人,都知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这一道理,故而既尝过挨饿饥荒的苦难,你要我如何眼睁睁看着那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就这么饿死在街头!”

沈冷之直白的眼神让陈砝为之一颤。

那眼中满是对百姓安居乐业的渴望的光芒,那光芒犹如穿透黑暗的闪电,瞬间点亮一个黑暗王朝的格局。

“你要我……如何眼睁睁看着本该济世的赈灾款被放进那些官员的口袋里!”

他声音里带着一丝颤抖,语调激昂,似一团熊熊烈火,每一个字都像一记重锤砸在陈砝心上。

那时,陈砝才知道,沈冷之并非迂腐,不懂为官之道。

他只是,不屑与之为伍罢了。

那一次,沈冷之摒着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态度,强行让那些官员将赈灾款吐出,并迅速下发各县

好在,百姓最终得以被解救,灾情有所缓和。

也在那次之后,他深觉自己得罪了朝中不少权贵,知晓自己日后必遭报复。

为了不牵涉到糟糠之妻,回到家后,他劝妻子给他写了一封休书。

他知道,被男人休了的女人是很难再寻个好人家的。

夫妻俩相处了这么多年,他知她善解人意、贤良淑德,她跟着他后,他总是忙于处理公务,疏于陪伴,对不住她,不忍心让她在他死后孤独终老。

她应当无忧无虑地幸福一生。

而不是将这辈子耗在他身上。

“三娘,你与我分开后,寻个能时常陪着你的人罢。”

“打点好父母孩儿后,我既孤身一人,家里头的财产全部予你,这便是我替你备下的嫁妆,日后你拿着这些钱财,夫家应当会好生待你。”

沈冷之说得决然。

妻子柳三娘却心如刀割。

幼时的她被父母丢弃在坟山上,弱小的她好不容易跌跌撞撞寻到家里,哭着跪着求父母留下她,父母却狠心将他拒之门外。

那年冬天下着大雨,她浑身冻僵了,又冷又饿,就在她快冻死的时候,门开了。

本以为可以回到那个温暖的家,不曾想,她即将迎来的是另一个深渊。

父亲将她卖给了青楼。

就在她认命的时候,沈冷之出现了,他将她买了回去,给了她名分,让她做他的妻子。

他娶她、尊她、敬她、懂她,再不让她受苦。

所以,她也不会再这时放弃他。

“官人,妾身绝不弃你而去。”

柳三娘以命相胁,终于让沈冷之同意她留了下来。

一晃半年过去了,日子过得相安无事。

正当他们就这么放下心时,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