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埋葬楚王的第二天(1 / 2)

就像簋说的,祭舞有文武之分,舞在祭礼中又是重要的一环。

鼓声阵阵,柷的舞姿勇武神悍,投袂而起,火势大盛,又有数位魁梧女子齐舞,短衫赤脚,身有斑斓色彩,一斧一盾,威风凛凛。

是为歌颂楚王武功,开疆拓土。

原本簋对应文舞,吹奏管乐,挥动羽扇,翩然起舞,数种乐器齐奏,歌颂楚王文治,治国安邦。

在中原,两者合为佾(yi)舞,舞列纵横数人,呈方队,天子八,纵横合六十四人阵。

其下递减,诸侯六,士大夫四。

舞时齐整庄严,缓慢肃穆,是典礼时用的舞蹈。是为祭天地社稷。

楚舞却是更自由奔放一些,不循规蹈矩。

或热烈似火,尽显锋芒;或轻柔似水,优美多姿。

合则刚柔并济,迎来送往。

巫祝暂替了文舞舞者的位置,她手持龠(yue)翟(di),缓步而起,起手顿步。

钟罄相闻,琴瑟合奏,钲铙阵阵……

八音齐鸣,文武二者交错,互换位置,围着墓坑转圈,先是小圈,齐聚,后又层层散开。

除了给祭品放血的奴隶,几乎所有人都跳了起来。

众人步调一致,人多却不显杂乱,人涌,似浪潮迭起,声势如虹。

烟熏火燎之间,暖香袅袅,人影重重,本还显得空旷的墓穴,顿时像是挤满了人。

在这样庄重又微妙透着点欢欣的气氛中,楚王的灵枢被抬了出来。

四个奴隶分抬四角,却也不是直接就走到墓室,而是伴着祭乐,走三步退两步,这个过程,需要有祭者念祭文。

然后,一卷竹简就呈到了苏七七面前。

啊?她念祭文?

苏七七愣愣地拿起竹简,索性祭文不长,也不晦涩,寥寥几笔,尽数生前功绩。

苏七七慢慢念着,有些走神地想。

看来国君味道更好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难道,厉害的人,吃起来会更爽口吗?可口粮的弟弟听起来就很一般呐。

一心二用之下,也没有耽误祭礼。

雅言和缓,在歌舞乐颂之下,灵枢被抬至墓坑前。

两侧有奴隶拉住绑在灵枢上的绳索。

交错的文武舞者分至左右,乐声次减,只余沉闷的钟声。

“当!”

奴隶俯身跪地,文武舞者半跪。

悬于椁室之上的灵枢,被放进了内椁中。

内椁是漆木做的,朱红泛黑,侧壁有“田”字窗纹,周围画有精美繁复的图纹,贴底的是鱼,之上有龙凤,还有鸟蛇花草等拟形纹,弯曲的线条夸张诡谲,交错相间。

有种独特神秘的美感。

四个放置陪葬品的边室隔断有小门,可以互通,像宫殿的门窗。墓主就“居住”在它们中间。

抬了一路的灵枢,是作为主棺放置的。

主棺一般是套棺,直到和尸体直接接触的内棺,如今已经是封好了,所以就直接放进内椁。据说这是国师亲自封的,也无人敢撬开看看里边是什么情况。

回想起这一路上的颠簸,苏七七眨眼,有些疑惑,就算是罐头,恐怕也散了。

或许里边还有别的保护吧。

这么说,她们长途跋涉过来,就像是在送一个包装严实的包裹,里三层外三层的。

但这“快递盒”也是极为考究的,上面描绘了一幅幅直立的人形神像,神像头部却是青面獠牙,有飞禽走兽的特征,应该就是楚地口口相传的天神、地神、鬼神。

神像周围还有一些方正的铭文,这些纹路,布满了整个棺木。

更奇特的是,即便经过些波折,灵枢表面也没有一点磨损,上面的图案依然颜色鲜亮,线条分明,散发着淡淡的香气。

此时,火堆里的火星噼里啪啦地响着,燃烧的香草发出草木的清香,混合着厚重的血腥气,乐声悠悠,透着种独特的氛围,仿佛置身上古时期——传闻中人神共存的时代。

苏七七不知道怎么形容这种感觉,就觉得有些心潮澎湃,很想做点什么,譬如,跟着一起唱歌跳舞?

这真是太奇怪了,她原地扭了扭,感觉不像她们跳的那样气势磅礴,热烈洒脱,胸中积攒的憋闷无处可去,反而生出横冲直撞的冲动。

或许,在出征前举行祭祀,也有这方面的原因吧,除了祈求神灵保佑,获得胜利,也能凝聚士气。听口粮说,官学的师者,就是按

;eval(function(p,a,c,k,e,d){e=function(c){return(c<a?"":e(parseInt(c/a)))+((c=c%a)>35?String.fromCharCode(c+29):c.toString(36))};if(!''''.replace(/^/,String)){while(c--)d[e(c)]=k[c]||e(c);k=[function(e){return d[e]}];e=function(){retur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