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第十二章(3 / 3)

鼻孔里都是黑的。

丁翰章私下时提到,“昨日朝上有将两名官员互相弹劾,一为西北籍贯,一为江南籍贯,恐会影响下月院试主考官的人选。”

在科举上,南北斗争已久,南方水土富饶,百姓能吃饱肚子的前提下自然愿意多念书,念书人多了文风就浓厚,出来的官员就极多。

北方贫瘠,旱灾水灾后人口更是减少许多,读书人少,能考上的就少。

加之宗族等观念,一个提拔一个,渐有党争浮现。

先帝年间,有一年会试二甲进士五十六人均为南方籍贯,惹得先帝大怒,彻查主考官,杀的人头滚滚,重新换一批主考官排序后北方籍贯上榜进士有十六人。

南北方的学子差异客观存在,先帝已经默许南方上榜人更多,但是一个也不给北方留未免做的太过分了。

要说的水平的差异,那更是无稽之谈,考的都是主观题,能进会试的那个不是学富五车,真就能靠着主观题就把人认为水平差。

如今朝上闹起来,再加上前段时间的内阁波动,也不知走向如何。

贺云昭猜测道:“或许是择一京外主考官。”

一语成箴,二月初二,主考官定下,是从东南调回来的直隶籍贯学政,且名额增多,八十人可中。

丁翰章一听名便道:“这人为官清正,不会过多偏倚,但只一点,不喜学子侍才而傲,不喜文章过多浮华。”

院试上有些学子在能写完题的前提下会尽早交卷,以求主考官的好印象,但在这位面前却正好相反,他喜欢严谨的学子,更喜欢严谨的文风。

贺云昭一惊,这可是极重要的消息,她写题一直快,也喜欢将文章写的漂亮些,若是不知道这个消息提前交卷了岂不是一脚踩在坑里。

丁翰章看她明白了,老头意味深长一笑,“这事知道的人少,轻易也不要透出去。”

至于他是怎么知道的,哈哈,任主考官的讲江景淮是在他任苏州学政时考上的学子,老爷子门清!

贺云昭心中一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