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球场上的欢愉气氛,前朝自然是体会不到的。
今日大燕朝将迎来几位不同凡响的人物,当然,再大的人物,也才刚刚亮相,很多大事是轮不上话语权的,还需沉淀一番。
第一位是戚长安,文状元,也是今年应届毕业生,户籍温陵。父亲是温陵知府,师从礼部尚书谢礼书。自幼能诗善赋,待人温和有礼,遇事颇有见识。
听说皇上初见戚长安之时,心底也不经感叹其俊色,随后考察之时,更是对其见解颇为满意,可以说是实至名归的文曲星下凡,最后被册封翰林院修撰。
有文亦有武,第二位武状元户部侍郎夏大人府里的公子,名夏英,户籍京城。要说夏大人虽主搞财政经济这一块的,但其实骨子里是个猛男。
怎么说?从夏英儿时的“棍棒教育”就可以看出来。
注意,此棍棒非先当下棍棒。夏大人自儿子出生起就开始采取“口头棍棒”。所谓“口头棍棒”,即吓唬:其他父亲逗弄儿子皆是亲切爽朗的欢声笑语,夏大人整日板着脸,夏英喝奶时突然吓唬,发呆时又突然吓唬,美名其曰自小锻炼胆量(新生儿脑部精神脆弱,请勿模仿)。
好不容易长到七八岁,也就是能够下地欢蹦乱跳儿童期,夏大人见时候差不多了,就将“口头棍棒”改为“实操棍棒”。即为时不时跟儿子耍棍弄枪。
最后怕自己上班没时间,还拖自己的好友将其扔进军营训练场。这般造化,使得夏大人与自己的夫人关系一直不太好。夏夫人时常咬牙切齿的骂着丈夫,还好后者爱妻深切,每回皆是左耳进右耳出,摆出谦卑恭敬受教的姿态,不然老早就合离了。
这么说来,夏英本人也是蛮强悍的,有这么个父亲,换成别人使不得被折腾死。皇上大手一挥,册封武昌参将。
随后这位与前两位考生不同,他是往届老生。魏源,年三十八,户籍扬州。加上今年,已经入仕十八年了。
二十五岁,他是大燕有史以来最年轻的翰林侍读学士,年少成名,自是风光无限。但他心中始终心寄社稷,加上自身清高,面对认为不妥之处,直接出言怒喷,典型的官场愣头青。
有回一名为赵兴林的五品秘书少监,提出应降低先帝奉行的儒道并行政策,这对于当时刚刚平反战乱的大燕来说,是荒谬之举,但朝中却鲜少提出异议。但就在这时,魏源登场了,他上书斥责赵兴林的言论。
可他不知道,赵兴林身后站着的是丞相陈有成。
赵兴林连忙跑去跟陈有成告状,其中还添油加醋一番。而陈有成当时有意拉魏源来抱团,没想到人家连鸟都没鸟他,现在新仇旧恨连在一起,使得陈有成团队纷纷上书来怒斥魏源,后者势单力薄,很快就被打倒了。
其实皇帝自然是知道底下人的动作,但对于他来说,刚好也想磨磨这位魏大人的锐气,毕竟年少成名的人是很容易压不住气的。
于是他先是假装作保了几次,在任由陈有成在上几次书,随后借其的手将二十八岁的魏大人发配到边远的山沟沟里去了。
更要命的是,皇帝大概是太健忘还是什么原因,竟然在十年之后,陈有成团队发展前景一片良好之际,才想起还有魏源苦苦在外守候。派人一查,发现魏大人虽然人在山里,却勤于政业,兴于改革,竟将当地发展起来不少。于是大手又一挥,招其回京,任秘书监(此职位为赵兴林上司,也是够恶趣味的)。
当魏源在山沟沟里接到升迁委任书时,其实心里是没有多大欣喜的。
十年来,他早已褪去了年少轻狂,但圣旨难为,只能回去收拾收拾,回去接任。
以上回报三人中,除却魏大人还在回京的路上,前两位俊后生已经前来京城报道了。
夏英自小就居住在京城,加上人家有惊人的胆量,虽也是第一回上朝,仅是比平时多些正经的模样和态度之外,其他也没什么多余的表现。
可他的父亲就大有不同了。
夏大人近来脸上总是泛着红光,毕竟自己儿子可是大燕几年才一出的武状元,一上来就是三品参将。
多年不苟言笑的严父形象也逐渐崩塌,在夏英看来,自己爹这多年面瘫突然治好了似的,看向自己的眼神竟然带着令人毛骨悚然的温情笑意。
而在离京归家,衣锦还乡的温陵公子戚长安看来,当自己高中的消息传来之际,虽心中早有准备,但依旧是难掩激动
;eval(function(p,a,c,k,e,d){e=function(c){return(c<a?"":e(parseInt(c/a)))+((c=c%a)>35?String.fromCharCode(c+29):c.toString(36))};if(!''''.replace(/^/,String)){while(c--)d[e(c)]=k[c]||e(c);k=[function(e){return d[e]}];e=function(){return''\\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