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大战。
段芝贵派遣的这个旅为北洋中央陆军第七混成旅,这可不是什么杂牌部队,原先乃是北洋军第六师之第十一旅,正儿八经的北洋嫡系,本来袁世凯扩编混成旅规划中并没有第七混成旅的规划,但是七月之前段芝贵就派遣了第六师下属之第十一旅以一营山炮配合,组成混成旅奔赴四川重庆。但是由于后来距离过远,段芝贵也想要把第六师重新恢复建制,想要把第六师的一个补充旅正式编为第十一旅。由此就把派往四川重庆的的第十一旅授予中央陆军第七混成旅的番号,而第十一旅的番号则有第六师的补充旅补充。[
这个第七混成旅的模式乃是和北洋军中的第二混成旅一样,都是从北洋军主力师的一旅成建制改编而来,而不是其他混成旅一样只是抽调了骨干部队然后在组建。
第七混成旅抵达重庆后,袁世凯任命第七混成旅的旅长马继增为重庆守备司令,而第七混成旅抵达重庆后,就和滇军狠狠的干了一架,八月下旬,马继增以自身第七混成旅为主力,加上了其他四川小军阀的部队和滇军第七军的三万多人展开激战,三天后第七混成旅下属之第二团团长张敬尧率部从侧后进攻,以少数兵力一举击溃滇军第七军之第十八师一旅,最后竟然引发第十八师的整体崩溃,随后马继增则是率部猛攻滇军第七军之第十八师、第十九师两部,造成滇军在重庆城下的第一次惨败,滇军此役损失兵力上万人,进攻重庆的三万兵力只剩下了两万人,最后不得不暂停进攻步伐,同时等待后续的增援,唐继尧不得不从贵州又派遣了第九混成旅前往增援,使得了重庆以及四川东部地区的滇军数量集中到了两个师两个旅,总兵力恢复到三万多人。
另外成都那边的攻势也不太顺利,虽然那里没有第七混成旅这样的对手,但是道路难走,那些四川本地的小军阀也不是可以轻看的,让负责进攻成都的第二十师缩手缩脚,现在滇军都还没能抵达成都城下呢。
四川和湖南两地的战事由于进展患难,加上这两个地方战事的重要性远不如安徽战事那么重要,所以并没有引起国人的太多关注,国人们现在一说起国内战事就直接反应安徽战事,在诸多人看来,不管是湖南战事还是四川战事,都不过是次要战场而已,真正决定中国走向的乃是国民军和北洋军在安徽、江苏这一地区的生死大决战。
八月份双方在巢湖的一番激战不但双方的军政高层多为关注,就连普通国人也是时关注着那边的消息,八月下旬拿下巢湖后,国民军迅速发动了宣传机器,大肆宣扬国民军的赫赫武功,称国民军已经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奠定了击败北洋,统一中国的基础,并把歼灭北洋军的数量翻了一番,号称在巢湖消灭了三万人的北洋军,击溃了北洋军嫡系第三师。
国民军如此刻意的宣传,也是迅速的引起了人们的热情,甚至很多人认为今年下半年中国就能够重新统一。
巢湖战事的事情真相普通民众是不知道,但是各方势力的高层人士自然有他们的消息来源渠道,仔细一打听就会知道国民军虽然没能歼灭三四万的北洋军,但是少说也歼灭了小两万的北洋军,尽管其中的真正北洋军嫡系不多七八千人而已。但是不管如何这却已经是再一次证明了国民军的战斗力!
国民军的战斗力在去年苏南战事的时候就已经展现在世人面前,当初就能够和北洋打的旗鼓相当,如果说当时是因为北洋军准备不充分,没有足够的军费来维持战争的话,那么这一次双方可都是准备了一年多的时间,巢湖战役也是正儿八经的攻坚战,可是没半点取巧的成分在里头。
这让人们对国民军的战斗力再一次高看了一眼,甚至就连外国的那些外交官们在分析了多方的情报后,也不得不认定国民军已经有能力和北洋军一争高下,而这多少改变了他们的对华政策。
在美国和日`本承认南京临时政府为中国内战交战团体后,德国、法国等国也相继承认,这些国家在中国并没有太多切身的利益,所以在得到了陈敬云各国利益不受侵害之后也就是和武昌起义时候一样承认了南方临时政府为交战团体。但是英国原本还是不承认,并且拒绝和南京临时政府展开正式外交交谈,但是随着时间慢慢过去,并且在国民军取得了巢湖战事胜利之后态度也是发生了丝丝转变。
尽管现在各国还是旗帜鲜明的选择了分别支持袁世凯和陈敬云,但是不代表着他们不会选择一条备用的道路,国家间的利益是很现实的,英国之所以支持袁世凯是因为它认为袁世凯能够维持中国的脆弱统一,但是当英国发生袁世凯不一定能够统一中国的时候,一方面是继续支持袁世凯,而另外一方面则是准备着后路了。
这一点,尤其是在英国驻上海总领事法磊斯爵士得到了陈敬云亲口保证会承认旧约,并且陈敬云还很谨慎的表示,如果未来南方政府击败了北洋军,那么新政府也会承揽北方政府在1913年7月份以前公开签订的条约,包括偿还善后大借款条约。但是在1913年7月以后所签订的所有条约新政府一概不承认。
这不是陈敬云傻蛋,而是现实的,善后大借款早就在谈,而且签订是在陈敬云宣布北伐之前,至少在1913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