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二十三章 财团垄断(3 / 4)

司,本溪湖矿务公司这些说白了就是给鞍山钢铁公司配套用的,这整个鞍山铁矿的开发计划所涉及的资金少说也得七八千万以上。[

当然这么庞大的资金自然是不可能一次性就拿出来的,而是分成了多期投资,先投入一部分后获取了利润后,一边用企业自身的利润扩大生产规模,另外一方面则是投资方继续追加投资,整个开发计划可是会持续五年以上的。

不过这些年来`经济发展司已经意识到了国内的财团影响力太大,所以这一次对鞍山钢铁公司所采取的都不是直接股份投资,而是采取贷款的模式。在经济发展司的主导下正式成立了鞍山钢铁公司工商部下属的矿务司占据百分之三十,东南钢铁占据了百分四十,芜湖钢铁公司占据了百分二十,剩下的鞍山矿务公司占据了剩下的百分之十。

而建设资金则是从国内外的银行中贷款,第一期投资所需的三千万资金中,华夏银行就是单独提供了半数一千五百万元,财政部控股的交通银行提供了五百万,外资的英国汇丰银行提供了六百万,而剩下的四百万则是美国旗银行所提供。

和煤矿乃至铁矿的投资比较分散不同,鞍山钢铁公司的投资方则是比较集中,这不集中也没办法,因为其他的小投资方根本就拿不出来那么多钱投资,能够对这些超大项目进行投资的也只有国内外的那些大银行了,毕竟动则数百上千万的现金投入可不是普通金融资本可以涉足的。

而从这个贷款的提供中,可以看得出来,国内的重工业发展中,华夏银行依旧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出手就是高达一千五百万元的贷款,这等力量是国内的其他银行所法仰望的,甚至就连这些年发展迅速的国家控股的交通银行也是远远跟不上华夏银行的扩张步伐,交通银行虽然是财政部控股,在业务上有着天生的优势,后来又是从中国中央银行手中接过了公务员工资发放这项超大规模的业务,更是让交通银行如此日中天。

这些年来政府虽然一直不主张国家插手工业经济活动,但是有些领域依旧是需要政府进行投资并掌控的。比如银行业,当年政府费了巨大的代价才把货币发行权从华夏银行手中给拿了回来,随后建立的中国中央银行成为了一个金融监管和普通商业银行于yt的产物,不过这种模式很快就是被国内的经济学家们猛烈批判,认为如此的中央银行依旧违背了最基本的金融活动原则,不得已之下政府只好把中央银行进行再一次的拆分,把全部商业银行的业务转给了交通银行,剩下的中国中央银行就只成为了一个担任货币发行,金融监管的机构。说是银行,但说是行政机构还更恰当一些。

而接受了中央银行商业银行的业务后,国家控股的交通银行的发展速度是如日中天,现在已经是和华兴银行争夺着国内第三大银行的位置了。

然而即便有着国家资本支持的交通银行在融资规模上依旧法和华夏银行相提并论,而融资规模也就代表着这家银行的实力,毕竟银行要赚钱,主要还是依靠向企业提供贷款,融资能力越强,所能提供的贷款越多,那么银行的盈利能力也就越强。

而直接投资企业这种事情已经慢慢被华夏银行甚至东南银行等银行所抛弃,毕竟直接投资实业的话不但获利较少,而且投资时间太长。而更关键的是现在经济发展司方面已经是严格限制国内外的银行直接投资实业,虽然不是说直接禁制,但是也是设置了重重的障碍,从各种法律条款来说银行直接投资建设工厂等实业是可以的,但是实际上这些投资行为是很难得工商部的批文。

就算是华夏银行这些年来也是收敛了许多,除了原有的控股企业外,这么多年来也就只和伯利恒公司合资投资了一个唐山钢铁公司而已,而这个合资可以得到了陈敬云亲自批准的,要不然真的很难获得批准。

当然了,这些都是表面现象,这些银行如果铁了心要涉足实业界,也会有诸多的办法可以办到。倒是这些做下来的后果却是很严重的,中国如今的财团垄断已经非常严重,经济发展司和财政部以及工商部等一大圈政府官员做梦都想改变这种局面,尤其是华夏银行垄断了中国绝大部分重工业,东南银行又垄断了中国的主要出口产品生丝,此外东南银行和华兴银行的下属企业加在一起几乎垄断了国内百分之六十以上的纺织市场。这种情况在国内一大票经济学家们看来是绝对法忍受的。

只不过陈敬云对财团垄断一直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下面的那些官员们也是可奈何。陈敬云之所以默认了这种局面,因为在他看来现在中国最重要的就是发展工业,而这种情况下适当的垄断也是可以接受的,反正陈敬云有自信不管经济怎么搞,都脱离不了他的掌控。在官本位思想浓厚的中国,财团的垄断要是没有自己的默许,不用几年时间就得崩离四散。所以目前来说,财团垄断对中国的经济是好处大于坏处的。

陈敬云不动,下面的那些官员也可奈何,但是虽然动不了这些财团,但是给他们制造一些小麻烦却是轻松比的,就比如说这一些的鞍山钢铁公司招标,按照国内东南银行和华兴银行的实力,拿出几百万里进行贷款也是轻松的,可是愣是没得到提供贷款的机会,反而是两家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