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六十五章 五星勋章(3 / 4)

战中,飞机在向下快速俯冲时,转向性能就会恶化,而这种情况在之前的试飞阶段并没有发现。因为试飞的时候,不管是前期的研发阶段的试飞还是空军刚装备时的试飞训练,其实都限制在一个极限上,然而在实际作战中,生死攸关的情况下飞行员可顾不上那些限制条例,不管是追杀敌人还是在摆脱敌人的时候,都经常使用俯冲转向这种战术,而这个时候战机的速度往往是超过了作战手册所限定的。[

旁边的设计人员道:“这个问题我们在研发阶段就已经注意到,不过问题并不算严重,加上对最高时速以及爬升性能的优先考虑,所以暂缓了这一问题的解决。下一步我们团队会对3战斗机在实战中暴露出来的各种问题进行解决,争取尽快解决问题并出改进型号!”

李屯洋虽然是个空军中将,但他并不是技术人员,他也不知道滁州飞机公司这边打算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他也不关心,身为空军部的作战次长,他所需要的是空军拥有性能最为优秀的战机。至于该怎么解决问题,那是滁州飞机公司这些国防承包商的事情。

走过3战斗机的厂房,李屯洋也道:“现在空军方面不但对战斗机需求急迫,同样的对轰炸机的需求也非常大,你们在加大3战斗机生产的同时,也不要减少对轰炸机方面的投入。”

滁州飞机公司作为中国最大的飞机研发设计制造企业,除了3战斗机外,还有b4轰炸机,b6舰载俯冲轰炸机,b7陆军俯冲轰炸机等一系列的军用飞机,虽然说国内的其他几家公司也得到了技术授权制造上述的几种轰炸机,但是滁州飞机公司这边依旧保持了最大的产量。

现在的战争时期,不但急需战斗机来获取制空权,还得需要大量的轰炸机来进行轰炸任务。空军的任务可不只是说取得制空权,而是要进行轰炸。

而实际上空军的主要目标就是轰炸,取得制空权只是进行轰炸的前提而已。

除了中间的那一小段时间被日军的91式战斗机压制了外,大多数时候中国空军都掌控着制空权,并源源不断的对朝鲜的日军发动了轰炸。除了采用b4轰炸机进行高空水平轰炸,还采用b7俯冲轰炸机对前线部队进行最直接的俯冲轰炸支援,可以说是有利的支援了陆军作战。

战争在1930年12月1号正式爆发,到了1931年1月上旬,两国交战已经持续一个多月了,不但海军方面和日军进行了大规模的决战,并取得了击沉日`本多艘主力舰的战果,而且陆军方面也是发动了规模庞大的清川江战役。

清川江战役中,中国陆军的集中了二十余万部队,其中包括第一装甲军、第十七军、第十四军、第八军的部队。参战的七十五毫米口径以上的野战火炮达到了上千门之多,坦克近三百辆,另有各口径迫击炮一千多门,轻重机枪更是高达上万挺。

如此庞大的兵力和火力击中在清川江这一片小小的地域上,使得了这个小地区遭到了有史以来最为猛烈的火力打击。

作为对抗的日军兵力也不少,加起来也是二十多万,在火力上,轻武器中的轻重机枪以及步枪等大家都差不多,而迫击炮上面中国占据了明显的优势,这个不是说日本人没钱,而是和两国对迫击炮的运用战术理念不同而导致。但是在火炮方面,日本人的差距就要明显的多,师属火炮方面,日本陆军依旧是大量采用七十五毫米口径,其中的38式七十五毫米野炮以及41式山炮依旧是日`本陆军中的主力,作为对比,中国奔赴朝鲜的部队中已经大量装备105毫米榴炮,装甲部队的师属火炮更是清一色的105毫米榴炮。所以在师属火炮方面,中国军方是优于日`本陆军的,不管是射程上还是威力上,当然了两者的数量是差不多的。

除了师属火炮外,其他的大口径独立火炮双方则是差不多,中国陆军的独立炮兵部队普遍装备105毫米野战加农炮以及155毫米野战榴炮,155野战加农炮,其中又以155毫米野战榴炮的数量最多。对面的日军装备的大多也是如此,只不过在数量上要略微逊色一些,这主要是日`本受到了交通限制,法短时间内从国内运输众多的大口径火炮到朝鲜前线,而中国陆军则是在战争爆发后陆续通过铁路运输从国内的其他地方抽调了大量的重炮。

如此一来就使得了日军的大口径火炮在数量上比较少,加上师属火炮方面的劣势,就让日军在清川江战役中在火炮上面处于劣势地位。

而双方士兵的训练,军官的指挥水平都差不多的时候,决定战争胜负的也就是双方的装备的差距了。所谓的奇袭,以少胜多,以劣势胜优势这些东西向来都是小说家言,在传统将领导心中都是邪门歪道。集中己方最优势的兵力和火力打击敌人的劣势兵力,这才是取胜的王道。

比如目前正在轰轰烈烈展开的装甲部队快速突进,如果按照普通人的观念,这应该就是剑走偏锋的一种战术了,毕竟数万的装甲部队一路深入数十里进入日军数十万部队的纵深,看起来是非常危险的。

但是这表面看上去非常危险的举动却是经过了第一集团军里的诸多将领参谋们的计算,别看只有一个装甲部队在前面冲锋,然而为了掩护第一装甲军发起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