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第一装甲军如果不参与第一波的攻击,而是在步兵部队打开了缺口后再投入战斗,就不会受到日军防守兵力的顽强抵抗,从而避免坦克的前期畏损失了。
而这一次的平壤作战计划制定中,孙立人再一次提出了他的这种构想,并得到了黄安源的支持,虽然说好几个作战方案中都是以装甲部队的快速突击为重点,但是怎么突击却是分歧很大的。[
当第一集团军参谋部完善了第三号作战方案后,受到了第一装甲军的指挥官方大山的极力支持,说如果自己的装甲部队如果能够避免前期的突破敌军防线的消耗,那么就能够保存更多的力量用于纵深的突击。
第三号作战方案的完整构想是在整条战线上百分之十以下的战线长度上至少集中半数以上的步兵和百分之七十以上的炮兵以及相应的空军航空兵组成第一波攻势,利用绝对的兵力和火力优势粉碎敌军的第一道防线某一点。
取得了第一道防线上的突破口了,迅速投入第二梯队的步兵部队扩大缺口,并向敌军纵深进。于此同时,装甲部队也是投入战斗,并通过突破口快速向敌军纵深挺进,打乱敌军的部署并包围敌军。
现在第一集团军采用的这种战略构想的原因很简单的,那是希望尽量的在前期保存装甲部队的实力,而不是说和上一次的安州战役中yyng,在前期的突破战斗中就消耗掉装甲部队的大量实力。
尽管孙立人提出的作战构想已经有些后世里二战苏联提出的大纵深战略理论,但实际上不是一回事,或者说孙立人根本就没有考虑到更深沉次的战略问题。
他提出的这个构想目的是非常简单的,那就是避免装甲部队在第一波攻势中被消耗掉。毕竟中国目前的装甲部队看似不少了,但总体数量并不多,每一辆坦克都是宝贵的,这些坦克的作用应该是快速挺进敌军的纵深,而不是让其消耗在第一波攻势中。
这种战术上的带来的就是整体战线上的变化,为了在预定突破阵线上集中更多的火力和兵力,中国的第一集团军在战线上进行了大规模的调动,对面的日`本虽然也发现了一些不拖,但是日`本在平壤防线上的第三军原本兵力就不足,即便是陆续得到了三个师团的增援,使得日`本第三军的总兵力高达七个师团,不过其中的第八师团乃是原第一军所辖,从肃川前期突围出来的残部,只有一万人多点。而第四师团和第九师团在安州战役期间,为了救出安州的第一军,进行了jle的反攻,最后非但击溃中国的第一装甲军的拦截,而且还让自身损失惨重。
日`本第一军几乎全军覆灭后,日`本就剩下了第三军和第二军,其中的日`本第二军也已经是退守元山港,并和日`本的第三军一同形成了一道近两百公里长的防线,从朝鲜西海岸一直延伸到朝鲜东海岸。其中西部防线以平壤为核心,依托大同江,而东部则是以元山港和朝鲜中部的复杂山脉为依托进行抵抗。
平日里的中国将领口中的平壤防线并不是说只指平壤城而是指东西宽度达上百公里的大同江防线。
实际上也只有如此长的战场宽度才能容纳双方的数十万大军,要不然只有十几二十公里的话,根本就是法展开如此多的部队。现代部队的展开宽度是非常宽的,一个师控制十几公里的战场宽度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再多的部队放进去就容易造成麻烦。
现代战争中,除了对堡垒要塞的攻击外,在野战中基本不可能看到数千人上万人规模的集中冲锋,大多数的冲锋战斗都是发生在连、营级规模,不过这些数百人级别的战斗可不是只有一个地方发生,而是整条战线都是如此。
为了在这长达上百公里的大同江防线中取得突破口,第一集团军集中了第八军和第十七军,在平壤东南部约三十公里外进行了大规模的渡江作战,为了支援陆军的渡江作战,海军派遣了两艘战列舰在内的庞大舰队抵达大同江附近海域,利用战舰上巨大舰炮对陆军进行最直接的炮火支援。
当前线的陈仪看着远方日军阵地上传来的巨大爆炸声时,饶是他向来以陆军将领自傲,但是也不得不承认,这海军的巨炮真的很猛。
那些十六寸的巨大炮砸到大同江对面的日军阵地上时,爆炸的范围几乎笼罩数百米,如果命中的话,一炮下去干掉数百日军都不成问题。
实际上,中国海军中的十六寸战列舰主炮的高爆的装药量还不如飞机投下的两百五十公斤的航,但是两者对士气的打击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而且火力的持续性也法比较。
这年头,大口径舰炮的对陆轰炸还是非常有wee力的。
在数的火炮轰炸和大同江对岸的日军阵地时,渡江的主力第八军已经开始了渡江。
冲锋舟、普通的手划木船,海军的小型登陆舰,中国第一集团军几乎集中了所有能够渡江作战的船只用以发动渡江攻势,不是有船只被日军的子击中,甚至有些船只被日军的炮火击中而掀翻。
渡江的船只还没有冲过去一半,就已经出现了不小的伤亡,但是这种伤亡在陈仪看来却是可以接受的,渡江行动还在继续。[
速度最快的一批冲锋舟和海军小型登陆舰已经靠近岸边,然后上面搭载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