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1章 呢喃核(1 / 2)

大卫·雷格和唐纳德都是一怔,支持女权运动?这是什么路线?

大卫·雷格毕竟是专业人士,立刻就猜到了楚嚣的意思,“你想拍性转电影?”

唐纳德就不是专业人士了,他听得一头雾水,“什么是性转电影?”

“就是把大热商业片的男主角换成女主角……”

大卫·雷格科普了一下性转电影,听得唐纳德两眼放光,“也就是说,只需要三分之一的预算,就能达到同样的效果?”

“哦不对,应该说女性观众还不太接受这种模式,所以要推动女权运动?”

大卫·雷格没有说话,而是看向楚嚣,他知道没这么简单。

性转电影是能赚钱,但赚不了什么大钱,小打小闹,貌似不是楚嚣的风格。

楚嚣没有解释,而是反问道,“大卫,唐纳德,你们知道‘呢喃核’吗?”

“嗯?”

唐纳德和黄博一脸懵逼,大卫·雷格眉头皱起,显然也不是特别了解,楚嚣乐了,拍了拍彼特的肩膀,“彼特,你来解释一下。”

彼特感激地看了楚嚣一眼,知道老板是在给他机会,连忙清了清嗓子,“‘呢喃核’是一种电影流派,或者说是一项电影运动,最早是在2005年的西南偏南电影节上提出来的……”

大卫·雷格和唐纳德依然是一头雾水,楚嚣提醒道,“彼特,说重点。”

“哦……”彼特愣了一下,才知道自己说太多了,连忙跳过了一大段专业名词介绍,“‘呢喃核’的特点就是预算超低,很少用专业演员,没有完整的剧本,导演和编剧经常现场修改剧本,或者即兴创作。几乎没有特效,都是实地拍摄,同时使用数字摄影机,机位和灯光都不算专业,充斥大量手持摄影。内容通常是围绕年轻人,展示他们糟糕的工作关系和人际关系,以情绪和欲望为主……”

“毕业生作品?”

大卫·雷格算是听明白了,什么“呢喃核”,这不就是独立电影吗?还是独立电影里面的穷逼,预算不多,只能用非专业演员,而且导演和编剧通常是年轻人,中年危机也不适合他们,那就只能探讨年轻人那点事了……

彼特继续解释道,“‘呢喃核’这个流派的代表人物和电影不算多,目前公认的‘呢喃核’之父是安德鲁·布加尔斯基,他在2003年执导的《哈哈笑》被认为是第一部‘呢喃核’电影……”

大卫·雷格听明白是听明白了,但不管是安德鲁·布加尔斯基,还是《哈哈笑》,他都没听说过。

这也不能怪大卫·雷格,他就算关注独立电影,也是关注那些剧本不错,或者是有大咖准备冲奖的独立电影。

所谓的“呢喃核”电影,以大卫·雷格的地位,根本就接触不到……

黄博也是一脸懵逼,他捅了楚嚣一下,悄声道,“这不就是第六代的新浪潮吗?”

楚嚣差点笑出声,还真有点这个意思。

低成本、没什么专业演员、手持摄影……也就内容有些差别,不过差别不算大,中国第六代也喜欢拍小镇青年。

楚嚣想到“呢喃核”,可不是因为这些,他关注的是欲望和情绪,当然,还有格蕾塔·葛韦格。

就是《芭比》的导演。

格蕾塔·葛韦格算是“呢喃核”的代表人物,她是演员出身,也会编剧,最开始接触“呢喃核”是因为另一个代表人物乔·斯万博格,两人合作了四部电影,还一起执导了《无数个夜晚和周末》。

嗯,他俩同时也是演员,可以大大缩减成本……

之后格蕾塔·葛韦格就觉醒了,她保留了“呢喃核”的核心部分,欲望和情绪,然后开始了独立执导之路,一出手就是《伯德小姐》,提名奥斯卡最佳导演。

这是奥斯卡成立以来,第五个提名最佳导演的女导演。

《伯德小姐》也是格蕾塔·葛韦格女性叙事三部曲的第一部,后两部分别是《小妇人》和《芭比》。

她的电影通常有浓厚的性别意识,比如《伯德小姐》就是一个“小镇少女”穿越青春期的沼泽,然后引发了全世界不同国家、不同年龄、不同阶层女性的集体共鸣。

电影好不好先不谈,格蕾塔·葛韦格聪明之处就是在于她掌握了财富密码,就是“情绪”。

和传统剧情电影不同,要费尽心思想剧情、矛盾、起承转合,格蕾塔·葛韦格的电影,有情绪就够了。

就像《芭比》,只

看剧情的话,这电影一无是处,铺垫生硬,根本不能算是标准的商业剧本,情绪输出和转变全靠喊口号。

芭比的转变也非常扯淡,因为她从来都没被压迫过,怎么就开始反抗了?这不符合逻辑。

但是无所谓,觉醒就完事了……

所以说,《芭比》就是一部完全靠输出情绪的电影,当然,也有钱的原因,华纳为了宣传《芭比》,花了一亿美金,和成本差不多。

大卫·雷格和唐纳德算是听明白了,“所以你才要推行女权运动?”

楚嚣点点头,“觉醒的女性越多,这种电影的受众也就越多,我们可以在其他人反应过来之前,先吃到蛋糕最美味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