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令人揪心。”赵嬷嬷一边催促苏记速看,一边絮叨明娘子同她说过的话。
她晓得苏记的本事,明娘子给的东西是真是假,说的话有用没有,赵嬷嬷都会回来与苏长史分说。
“明娘子说,石炭比木炭好烧,还便宜,农人都烧的起。咱秦州是产这石炭的大户,日后能拿这东西做生意哩。”赵嬷嬷觉得,苏记这人是秦州公认的聪明似狐狸,脑子长得就与一般人不一样,他一定见过石炭。
“宫中木炭可贵,居然要半两银子一斤了,这不是明抢嘛。”在赵嬷嬷看来,苏记实在是个该入朝给皇帝管少府的料,在长公主府做长史屈才,若他去管少府,必定不能让明娘子烧那么贵的木炭。
半两就是五百文,该死的少府,这得贪多少去。赵嬷嬷感叹,皇帝的家难管。这里的事儿,她是不明白的。
虽然苏记生的丰神俊朗,身形挺括,身高八尺,比一般男儿高出一头,实打实战场上打出来的功勋。
但皇帝的家事他懂,婆婆妈妈的事情比赵嬷嬷自己懂得还多,能给郡主讲内廷策,最后郡主把侧妃的人选都交给他来定夺。实在是让赵嬷嬷甘拜下风,养成了事必要对苏记言的习惯。
赵嬷嬷喝着茶,嘴上也不停下。从还在醴泉殿时说起,当时郡主初入宫,贤妃点了明娘子给郡主伴读,那时两人就要好。
仔细思量,长公主与驸马都是实诚人,守着若大的后方,长公主亲任秦州总管,军政大权一把揽,只知抵御胡人。十数年下来,除了一处票号,没积攒下几分家业。并州一战后,上官氏式微,郡主支撑门户,接济亲友,少不得绞尽脑汁。
自听了明娘子指点,秘密探查才知,西边来的商贾哭着穷,实则获利之重,不亚于战争掠财。丝绸之路上多少西域小国因此而富,不可计数。
郡主返回后,依仗将北胡打丧胆的武功,秦州商队直接垄断了西域商人入关的买卖。在秦州边关一倒手,胡椒、胡瓜、胡桃、胡饼、玉石、珠宝、琉璃、葡萄酒等等送入京城,从各地收的丝绸、绫罗、瓷器、茶叶、食盐、纸张等等流入西域,一年的收益海了去了。
郡主领着大军往西深入,以军队护持商路,剪除各地悍匪,不断压低成本。
银子多了,才有钱搞明娘子说的基建,才有钱给童儿办学堂,好叫明娘子去做女先生。
明娘子也是,想干点什么不好,非要当个女先生,跟一帮童儿一处耍,有什么意思。
石炭???
苏记衣袖下是攥住的拳头,面上很好地隐藏住震惊。
明娘子提了宫中不同以往的高炭价,是想暗示什么?
她在这时抛出石炭,是单纯为秦州考量?还是她另有渠道洞察了河东的动作?
她想要什么,她想干什么,苏记看不透。
这不妨碍他对明娘子的博学程度,有了又一重认知。
苏记本在心中默默勾画着明娘子的形貌,总觉差了几分。
世间女子,通晓经史子集者有之,年幼出口成章者有之,精于琴棋书画者有之。这几乎已是后宅中,她们唯一能轻易获取的知识。
但明娘子竟然擅长经济,已经有几重成功先例摆着。单百花庄的成功,便可证这位是奇才。
她并非是偏才,分内之事处置出色,于蓬莱殿女官中名声也极好。不仅年年考评是优,还总有巧思帮助完善法度,令蓬莱殿尚膳监运转更流畅。被宋嬷嬷借走,去其他五监轮值,也能有良策。
若说是宫学比之普通后宅女学更为优秀,自也是有的。
宫中女子之才华,苏记从不敢小觑。
前朝亦有女官辅佐幼帝,掌权天下十数年之久。
正因如此,他对明娘子的才能已经往高处估计。
再看这折子,除文采逊色之外,思路清晰便不说了。
从前人的笔记中寻到关于煤、火的内容,证明此女有倾向于男子的杂学爱好和广阔的阅读体量,并不受限于女子规训眼界。
细心留意每年天气的变化,并且想到用同期水中结冰的情况来佐证冬日越发寒冷的事实,证明她要比他想的更有耐心,实是心思缜密、奇巧之人。
难得逻辑顺畅,这种讲明主旨,说明意义,先说问题,再提建议的简练行文构造,绝非一朝一夕可成。等闲文人一篇万字策文,洋洋洒洒,文采斐然,装不下这些有效内容。
内容更是玄奇,对秦州的气候、地理,知之甚广也罢了,可她所描绘的地形地貌,竟仿佛从天俯瞰而来,这样的视角岂能是凡人所有。
再者,秦州的地理就在他心里,是用脚丈量的。可这位明娘子足不出户,就敢凭着几篇游记,直接点出何处有煤矿,仿佛在嘲笑苏记这等人,不过是坐井观天之辈。
苏记自认好学不倦,已得老师八分传承,与明娘子之文一晤,不禁生出自愧不如的感叹,以及生为凡人的无力感。
抛弃一切奇谈怪论,苏记回到地面上加以审视。
煤,石炭也。
非此道文人,几乎不会研究如此偏门的学科。前朝堪舆学派零落,莫非有手札保存于宫室之中?
即便如此能够勉强解释她的见识来源,她甚至还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