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第九章 招数(2 / 4)

公主奉若神明。

即便是李氏龙兴之地,但陛下并未多照顾老家的乡亲。

所以,平阳长公主在秦州拥有无上地位,比作为开国之君的陛下,有过之而无不及。

朝中山东士人蹬鼻子上脸,挤兑关西文官不是一次两次了。

就凭秦王与山东士人不合,他就是秦州的庙堂正确。

郡主的夫婿要从李氏宗亲选,乃是朝中公认的。

选中六殿下,已是万幸,最起码这位长相酷似陛下的殿下,已经被那边的文人出的坏主意得罪透了,是没机会与山东士人坐下来谈什么危害关西的买卖了。

陛下十多岁就上了战场,三十岁平定天下,打下京城后,由王太子登基称帝。当时随之征战的一票关西武将,都比陛下年长,十年过去,陆续已有凋零。朝中关西势力一降再降,老将军的子嗣也多沉湎温柔乡,不愿去边关吃苦,这后边的事让人不敢多想。

十年来,正经从秦州升上来的,也就一个公主家臣苏记,还是武将转的文官,走的长公主府内部升迁路子。

换言之,他们秦州十年没出过州郡培养的高品文官了。

礼部侍郎摇摇头,缓步走出宫门。

苏记今日入宫,皇帝面授机宜,也给鹰犬下了最后通牒。

河东踩过界,动了皇帝心弦,需要敲打,重重的打。

“述之,大恩不言谢。”李桢大口灌下一杯果酒,感谢昨日出了好主意的述之好友。

苏记并不推却,坦然受之。

一杯饮罢,二人相视一笑,李桢大呼痛快。

李桢其实很关心母亲,但是一入内宫拜见,就忍不住起争执。难得他这个青春期的少年人还会反思自己,只是不知道如何向生母示好。幼年的那些招数,让他做,也做不出了。

苏记陪着用膳,静静听着李桢叙述今日入宫的场景。蓬莱殿贤妃娘娘规矩严,若非昨日赵嬷嬷回来,对蓬莱后殿两顿膳食的描述颇为详细,苏记也不能有机会提醒秦王。

又是受益于明娘子,这是巧合,还是她有意做局卖好。苏记思忖。

李桢转又说起今日新接手的案子,一个卖炭的老翁来铺子里,哭的眼睛都快瞎了。

他是有些侠气在身上的,崇拜前朝的游侠儿。初时懵懂,后来是明知有些来寻他喊冤之人是故意安排,就为让他得罪人玩儿的。但只要来人真有冤情,不管苦主是何下贱身份,也不管他状告何方贵人,李桢都敢管上一管。

殿下从来只打高端局,鸡毛蒜皮不屑一顾。

打今年起,都没多少像样的不平事儿了。

又因他总是不分青红皂白,不分良莠贵贱,这等不按道理出牌的,给洛伊令造成了很大困扰。

因他这位野生御史兼职讼棍的缘故,已经闹下去三任令尹了。

如此一来,满朝文武都笑他胡闹,东城的说六殿下心思左,西城的说秦王性子怪。

也因为六殿下帮助的都是些不识字的粗人、贱民、逃奴、乞丐,与读书人不沾边,连寒门都不配,没有哪个门生故吏满天下,也没有哪个满江湖奔走为他宣扬名声。

苏记敢从这个层面添油加醋,在市井中给秦王立起人设,就是看透了朝中高官的思考逻辑。

如今,这位在南城周边已是街头巷尾口口相传的青天老爷,演绎出不少茶楼瓦舍的段子。

世道如此,大佬心里,有些说话的人是人,有些没权利说话的就不知是啥了。朝中居然没怀疑秦王邀买人心的,到陛下面前弹劾他图谋不轨的都没有。

这样淘气又不正经的儿子,是每一个权利欲旺盛的父亲,都关注且喜欢的。

显德八年正是李桢行侠仗义、快意恩仇最嚣张的时候,若非他到处管闲事,苏记还没机会英雄救美。

打那一次并肩作战,六殿下就黏上了弓马娴熟的苏长史,他一开始是拿人家当护卫。后来发现苏长史精通律法,这才开辟了第二赛道,从纯给贱民撑腰的背景板,到亲自对簿公堂,拿着朝律与大老爷为难的讼棍转变,也说不好是更高尚了,还是更出格了。

这位主儿,开的一个糕饼铺子挂上了兼职诉讼的招牌,不识字的贫民来了分文不取,其余诉讼生意不接。

早先,糕饼卖不出去多少,门口都是排队伸冤的,比洛伊府衙还热闹,挤兑的城中讼棍,都不敢信口开河给大老爷们分忧了。

后头渐渐消停了,客源也改了,鲜花饼改普通大饼,糜子面的,两掺面的,再送上免费的开水,生意居然不错。

为了他这一片赤子之心的公益事业,苏记将身边精通律法的副将送去,给六殿下身边的太监紧急培训,还真提溜出一个家里从前朝就当讼棍的尚膳太监,太监拿了讼师和厨师的市籍,如今就在南城开铺子,副将后头做了府中司马,赶上休沐还得去帮忙和面。

见苏记忙前忙后给他把铺子撑了起来,李桢直接拿人家当知己了。

自河间郡王就藩,李桢形单影只。

毕竟作风这么癫的,满京城的少年郎里数的出来的他们俩,再无旁人。

蓬莱宫后殿

午膳给了大块的煮羊肉,是冰煮羊的做法,洋葱、胡萝卜、枸杞、红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