率。
整整奋斗了三个月终于赵柽将枪定型,整枪长…五宋尺,重十宋斤,口径.45宋寸条直膛线,枪满装容弹量十,有效射程一百五十步,百米内可进行精准射击,在二百步外仍然有杀伤力,可以射穿常用的皮甲,只是没了准头,懵谁算是谁倒霉。连续射击五十子弹后需要清理枪膛,射击五百子弹后需要更换易损部件。
下来就要解决生产的问题,他单独在工坊中划出一片独立的区域封闭起来成立了一个新作坊――枪坊,虽然还挂在工坊的名下,但是却直属赵柽管理。为了保密,赵柽专门从工坊中抽调了六十名技术好为人本分的工匠,签订了长期劳动合同,当然也要给予优厚的报酬。
他又将这些工匠细分成数个组,分别制作某一个部件。生产的部件没有图纸,只有一个样板,每个工匠要做的就是严格按照样板复制出同样的工件。这个样板由赵柽指派了两个小黄门专门保管,用的时候拿出来,不用的时候收起来。生产出来的合格产品和半成品每天都要登记,下班时封存,废品也要登记数量立即销毁,保证产品不外泄。这样做即使某个人跑了,也只能带走这一个部件不完全的秘密,不会造成全面泄密。生产好的配件全部送到府中,由他亲自组装,进行最后的验收,也幸亏现在生产量小,否则这项工作也够他受的。
弹药的生产配方,赵柽更是严格保密,这是他最后的一道防线,即使枪的秘密泄露,没有生产子弹的配方,枪现在的作用还不如一把大刀。他将生产子弹的任务交给了焰火作坊,但是炸药和底火点火药都是事先配好的,他们要做的只是将几样东西组装在一起,至于这个是干什么用的,工匠们根本不知道,只把子弹当成了一种新型的焰火。
生产一个月后,赵柽查了查账,生产出的成品枪只有十五支,他粗算了下每支枪的成本却达到了一百贯左右。这虽然有刚刚开始生产,报酬高,工匠不熟悉工艺有关,但是也和居高不下的废品率不无关系,而且现在的产量也远远不能达到赵柽的设想,他的初级目标是每个月要达到五十支成品枪。他分析后认为现在唯一的解决途径就是招收更多的熟练工匠,搞人海战术,可这也意味着他要付出更多的金钱
蔡京第三次复相已经过去半年时间了,他连续实施‘新政’,不但改了盐茶法,还大肆实行方田法,恢复过去的种种苛捐杂税,甚至前朝的一些税种都被翻了出来再利用。爪牙的作用同样巨大,他罢相时同时被免的三十多位心腹干将现在也都官复原职,当然要感激‘老大’的恩德,指挥着三省六曹和各州县的党羽,雷厉风行地执行述政令。政令不通的难题也迎刃而解了,一切都恢复了两年前的老样子。可怜的张丞相就是缺乏得力的班子没人执行他的指示精神,所以好政策落不到实处,弄得自己成了孤家寡人黯然离京。
不论什么时候官员们都最喜欢改革,因为只要体制不变,他们就没了划拉钱财得到好处的资源。现在机会再次来临,政府恢复了种种苛捐杂税,这种天赐良机谁愿意失去?州县胥吏个个大显身手,豪夺渔取,敲诈勒索,大家共同财。倒霉的永远是社会的底层,贫苦农民和殷实农户遭了殃,粮食刚打下,差役就手拿鞭子登门催要。衙门里不断动刑,如狼似虎,手段翻新登峰造极。
第九十三章定型
‘砰’枪响了,赵柽眼前腾起股硝烟,子弹呼啸着冲出枪口,击中了前方树立的木板,他没有去检查弹着点,而是检查了下枪,没有现什么不妥,弹壳也比较完整,立刻又扳动护圈,压子弹,拉下击锤,再次击,这种试验很麻烦,赵柽不停的站起,膛,射击,一个弹筒打完,他已经是一头汗。
“看来这种药量的子弹对枪体不会造成破坏”赵柽连打了六十低装药的子弹,检查枪后做出了判断,然后又换了增加了三分之一药量的子弹继续试验,现在他对枪膛漏气没有好的解决办法,只能通过适当增加药量来增加威力了。
清理了枪膛后,又经过几轮射击,除了枪管热的烫手,枪仍然能继续正常射击。下来赵柽试验下这种枪弹的威力和射程。他打量了下这个大院子,又步测了下距离,东西长八十步左右,也就是一百米的距离,他将准备的五块一寸厚长宽五尺的木板在一头依次摆好,然后调整了枪架,瞄准好后,将枪重新固定,然后开始射击。
几轮子弹打完,枪体没有出现任何故障,让赵柽充满了信心。这次他没有隐蔽,而是光明正大的站在枪架前一气打了两个弹筒,十二子弹后,验靶。成绩还不错,有十靶,弹孔散布在三尺范围之内,比较均匀。靶子弹全部击穿了前三块木板,第四块木板只有六个弹洞,他判断是由于连续穿过几块木板后,子弹的弹道生了改变。第五块木板依然留下三个弹孔,其余的弹头都嵌在面,说明枪的有效射程在百米内完全没有问题,在这个距离威力不小。
经过试验,枪的远距离射击精度虽然难以令人满意,但是如果采用集火射击,对集团目标依然是十分有效的,赵柽考虑是不是可以在枪管里加几条膛线,螺旋的做不了,弄几条直膛线恐怕不会太难,那样精度和射程也会提高不少。
接下来他要做的是破坏性试验,想检验下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