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点着火盆也不冷,红泥小炉上边煮着茶,身边放着满满一箱子的,他正捧着本地志,一边看一边与厢壁上挂着的地图核对,了解自己将要去的地方
宋朝的西北边境主要是鄜延路、泾延路、环庆路、秦凤路、熙和路、河东路和河北路,分别以延州、渭州、庆州、秦州、熙州、并州和大名为路治北方军事防御区主要是河北、河东地区,而两地自古以来就是抵抗北方游牧民族的军事要地,汉朝之与匈奴,北魏之与柔然,隋唐之与突厥,五代、宋之与契丹都在此互有攻守到了宋代,河北、河东地区的战略地位比过去得到空前提升因为北宋定都不是在以前山河四固的关中地区,也不是在关塞重重的伊洛流域,而是在交通便利却又无险可恃的开封城,那么河北、河东地区就代替陕北、河西成为庇护京畿的最后屏障
河东路“其地东际常山,西控党项,南尽晋、绛,北控云、胡,当太行之险地,有盐、铁之饶”除了代北为契丹所据以外,山川形胜还是比较完整的,主要是山地与黄土高原结合的地貌,而且区域分异明显,东西两侧皆为山地与高原,分别以太行山、吕梁山为主体,中部则是河谷盆地相间其中,自古就有“山河表里”的美称
由于河东路的地理环境是山河相间,从北向南依次为晋北的恒山山脉,晋中的忻定、太原盆地,晋南的临汾、运城以及上党盆地,本朝以其为重镇,屯精兵以控边部其国防便是常用的依托代北恒山山脉起伏的山峦修建关隘要塞,特别是从契丹入侵晋中地区的四个主要交通孔道,是择精兵以拒之
宋代的河东地区,辖区主要在黄河以东,大致相当于今山西省大部和陕西的部分,管辖太原、隆德、平阳三府,代、忻、宪、丰、府、麟、岚、石、隰、慈、汾、绛、辽、泽十四州,宁化、保德、火山、晋宁、平定、威德八军
路治太原府控带山河,踞天下之肩背,为河东之根本,下瞰长安谓开封,才数百里,诚古今必争之地也宋太平兴国四年,宋仁宗灭北汉后,毁旧城徙建城,以为北方重镇“控扼二虏谓辽人,夏人也”太原府南下又分东西两道,往西南走汾州大道可去平阳府、绛州以控制临汾、运城两盆地,再趋永兴军路可攻略关中太原府往东南走即为东南大道,经团柏镇达威胜军治铜鞮县,再南至泽、潞州的上党地区由于唐宋经济政治中心的东移,河东地区联系东南道路繁荣起来,而泽、潞州也成为中原地区联系河东的要冲和军事争夺的焦点而且自此东南穿穴径可达相州,东北通过壶关也可与太行山东麓大道相会隆德府往正南则是泽州险要天井关,可去孟津港渡大河
赵柽手指在地图上划过,直接越过这些地区,停留在陕北地区,那里虽然只有麟州、府州和丰州那么手指甲那么一点的地方,但是这里却是宋、辽、西夏三国交界,其西及北是西夏领地,东北隔河又与辽国的东胜州、武州相望,乃是三国边界的交会之处,也是西夏侵犯河东的必经之路。
更多到,地址
第八十九章河东之地
三日后,军行至郑州,会合驻屯那里的二万禁军,开赴西北增援西北,赵柽看看他们的队伍咧了咧嘴,这叫哪门子军队,还拖家带口的,不穿军装比穿军装的还多,如果不是打着军旗,整个队伍倒像是逃荒的赢q币,
宋朝实行募兵制,家属居住在军营内宋太祖创禁军戍法,分为屯驻禁军、驻泊禁军与就粮禁军,轮流戍他地,戍以指挥为单位,通常一次以三年为期,家属不得随行,到期回原驻地,拣选精壮士兵补充上一级禁军,淘汰老弱士兵降充下一级禁军或厢军或退役
屯驻属正常戍,大多派往内地州、府,属当地地方长官知州、知府等管辖地方州、府都设有兵马都监或监押,具体负责屯驻禁军及厢军等的管理、训练、调遣,以及当地的治安及处理军民纠纷等,屯驻禁军带有朝廷派驻地方的治安部队性质以后禁军大增,大量禁军常驻于外地的某一地方,也依戍法而被派往其他地方,三年或二年、一年回原驻地
凡是戍到边防地区如河北、陕西等地,当地设有驻泊都部署都总管或部署总管,管辖驻泊禁军,带有朝廷派往边境地区的边防军性质,凡是武臣专任的驻泊都部署或部署,对于边防事务可自行处理而不必与知州等地方长官商议
移屯外地的第三种方式,称为就粮禁军,可带家属前往,“就粮者,本京师兵而便廪食于外,故听其家往”;驻于外地的禁军,也可以“就粮”于粮食丰产地区,通常是原驻营地区丰收或粮食问题解决后回原驻营地,也就是走哪儿吃哪儿可河东路并非粮食丰富的地区,却因邻接辽夏两国,大部分州都有粮禁军,实同于驻泊禁军,因可携带家属,有利于稳定军情
但是不论是驻泊、屯驻、就粮禁军,驻在同一地区的禁军,通常并不属于同一个系统,而是分属于各司;即使属于同一司,也分属于不同的番号军而且又分别归属于地方政府长官知州、当地军事机构部署司及铃辖,由都监、监押具体负责,以达到互相制约的作用
赵柽对此规矩也无可奈何,就是说这些兵虽然跟着自己同行,但却跟自己没有统属级关系,名义上还是保护自己,以壮声威两万人行军就已经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