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共商(2 / 4)

之类的官员体察民情,要么是设立“登闻鼓”,鼓励民众自身反映情况。但是“八府巡按”多由贪官昏官把持,“登闻鼓”告御状也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之万一,由此下层意志不能及时反映到上层,久而久之,上下隔绝,底层的声音很难能为上层官僚所知,造就了一批只知欺上瞒下、狐假虎威的官僚。

“那宗知府有维护治安,保护我等之责,他不怕我们弹劾吗?”王云还是有些不服气地说道。

“王大人可知‘法不责众’,民意汹汹,驻守磁州军兵亦多为本地丁壮,让他们去弹压自己的亲人,只怕反而会激起兵变,宗泽即使有心如何阻止的了,即使弹劾于他,将其贬嫡,又有何益!”赵柽说道,真是刀都架脖子上了,还不自知。

“王爷说得有理,王大人与宗知府嫌隙甚深,而宗泽在磁州素有威望,只怕百姓对大人误会很深,一旦对大人不利,稍有救护不及,将酿成大祸啊!”聂山醒过劲儿来了,说出问题的关键。

“是啊,今日百姓便误会大人为金人细作,一有风吹草动,便会将矛头对准王大人你啊!”赵柽说道,不过对聂山所言大感欣慰,有了这回的教训,如其在去绛州劝降也许就不会那么固执,能留得性命。

“唉,一旦有变,他们劫持燕王,扣留贡品,我们岂不要滞留磁州,难以按期抵达与金人和议,误了圣上所托!”王云这时也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但他还没想到会危及自己的生命,却还惦着皇命。

“王爷,您既知此事,可是有了应对之策?”聂山看向王爷问道,一时之间他也乱了方寸。

“为今之计,只有尽快离开磁州,前往大名与金军东路元帅翰离不会面,否则咱们逾期不至,他必以此为借口讹诈我朝!”赵柽说道,先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王爷,可如果百姓阻路,我们总不能刀兵相见,须有个妥善之策!”王云也终于放下了身段,开始考虑问题的解决办法。

“是啊,若有人趁我们出城上香生事,冲击使团,打砸了贡品,我们只有千余护军,恐怕也难以阻挡!”聂昌也心事重重地说道。

“是啊,此事不好处理啊!”赵柽也叹口气说道。

王爷也没有主意,堂中一时陷入了沉默,赵柽看似无聊的拨弄着火盆中的炭火,其实却在暗自观察两人的神色。王云起来坐下,坐下又起来,心神不宁,可见他是真得着急了,却是心乱如麻,面对当前的情况,不知所措,想不出什么主意,只想着怕误了大事。聂山捧着茶碗发愣,可他双腿不由自主的抖动,说明他十分紧张,一时难以抉择,闪烁的眼神表明心中有鬼。

“本王倒是有个想法,却要冒些风险,不知当说不当说?”好一会儿,赵柽突然说道。

“王爷但讲无妨,我们一起参详!”王云马上说道,往前拉拉椅子,往王爷身边凑了凑。

“王爷只管说,有事下官与王爷一力承担!”聂山知道王爷做事有时好走‘偏门’,但是却往往有效,也凑了过来说道。

“那本王就说说,还请两位大人多提意见!”赵柽笑笑道,见喜看了心中一颤,暗道不知谁又跟着倒霉了,看样子不止眼前这俩货…(未完待续。。)

事件的发展看似顺理成章,但是却经不住推敲,尤其是宗泽的行为让人不理解,且多有人工雕琢的痕迹!

从正面理解,宗泽已经看透了世事,明白汴京必然会被金军攻下来,他滞留使臣保住一个王爷,是为大宋赵氏留下了一根血脉,使赵宋王朝得以延续,行的是忠义之事,却让人不得不怀疑其是广大穿越众之一。

以‘小人’之心看,宗泽的草率行为就有些令人费解了,国家到了这般田地,更应该为国为民分忧,共纾国难。百姓为个人利益受损,田园家院被毁口不择言,王云本来清清白白,自己出使金营几次就被人诬为细作,相信任何一位蒙受不白之冤的人都有争辩与自我剖析的冲动,忍不住就拿出宗泽所奏和他争辩几句,都尚可理解。

可宗泽不是去出榜安民,晓谕利害,却不辩是非,表奏朝廷,认为王云确是女真细作,要赵构切莫听信他所说。最后两人经勾连一气,采用顺乎民意的做法将其置于死地,身为朝廷大臣,如何可以如此行事?如果细思深究原因的话,就会影响到宗泽老英雄“高、大、全”的光辉形象了…

赵柽知道宗泽虽是文士,但杀伐果断,治境极严,用法苛刻,用于杀戮,因此才能在靖康之变后统御数十万大军,但年的岳飞都险些死在他的军法之下。可在他的管辖之下发生中央高官被群殴致死,国书被抢,贡品被劫这样恶性**不能不令人画上一个大大的问号。怀疑其中必有内幕!

而赵构即使不是此事的直接操控着,也必清楚此事将要发生。上次为质能侥幸逃过一劫。他明白其中的偶然救了自己的命,但福不双至。祸不单行,幸运之神不是他老婆,这种好事不会接二连三,再二再三的降临在他的头上。如果这次再前往金营,女真人不会像上一次那样放过自己了。

与此同时,赵构已经从此知道了皇上对于自己的态度和肃王的下场也摆在那,既然明知自己有去无回,他不可能不心存畏惧。然而王云的‘多事’,让他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