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三章 步步艰难(2 / 4)

同讲武堂为基础,扩建军校。

赵礼马上行动起来,仅用月余时间便在西京洛阳分别建起参谋学校、步兵学校、骑兵学校、辎重学校、军医学校和兽医学校,并在登州筹办水军学校,并开始在各军中招收学员,准备年后开学。赵柽当然是大力支持,分别题写了校名,并拨出专款,授权其可在全军挑选教员和学生,毕业的学生等同国子监,成绩优秀者可直接授官。

在整军的问题上,李纲开了几次专题会议,终于达成了统一意见,但是结果却让赵柽大为不满,批了‘放屁’二字打回尚书省重拟,这些人沿袭了过去的历朝的做法,认为骑兵费过大,而且战斗力低下,应该优先发展步军。

赵柽此举立刻引起朝臣的不满,纷纷上书,引经据典的跟他辩论,但终不离范仲淹的“自古骑兵未必为利”,“沿边市马,岁几百万缗,罢之则绝戎人,行之则困中国”。沈括的“以为契丹马所生,而民习骑战”,而宋朝“利强弩”,“舍我之长技,勉强所不能,以敌其天产,未闻可以胜人也”。

宋祁所说的“损马而益步”,“臣料朝廷与虏相攻,必不深入穷追,殴而去之,及境则止,然则不待马,而步可用矣”。除买马费重金之外,自五代迄宋,“计一骑士之费,可赡步军五人”,或说“边城一马之给,当步卒三人”,组建和编练骑兵,自然是一项耗费巨大的投资。这些都成为不少士大夫反对加强骑兵建设的重要理由。

朝中大臣们不主张发展骑兵,不过是反映士大夫们战略目光的短浅,而不重视骑兵建设,恰好是宋朝传统的消极防御战略的组成部分。以为宋朝有“马少,又人不习骑”的短处,“每至贼来作过,则朝廷常以所短敌所长,是以十战十负,罕有胜理”,这些在当时当然是有一定道理的。

赵柽立刻予以痛批,不善骑射的状况,是可以通过训练和战争而改进的。辽、西夏、金等举行大规模会战时,往往集中几万以至十万以上骑兵,而步兵仅仅负责运输,开壕堑等项工作。骑兵作为突击兵种,集中使用,可以发挥很大威力。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等将与匈奴角逐,正是采用组建和集中使用骑兵大部队的战略,得以深入河西,长驱漠北,取得以往使用步兵作战不可能达到的战效。

然而正是宋人却长期沿用以步兵为主的传统战略,不懂得编组骑兵大部队,集中使用的重要性,而将骑兵分散于各个战场、各支部队,作为步兵的附庸。尽管在整体上和总数上,宋朝的骑兵不一定处于劣势或绝对劣势,而在各个战场上或战役中,却一般居于劣势或绝对劣势。所谓“以所短敌所长,是以十战十负,罕有胜理”,实际上即是指这种在战场上或战役中,分散使用骑兵的情况。

总之,正是因为马匹缺乏,骑兵训练差,再加上作战时的分散使用,成为决定宋帝国武运的重要因素之一。如今云州、河中皆是出产马匹的地方,重金买马已经成为过去,中兴军取得的一系列胜利正是对他们稽之谈的有力驳斥…[

“难道是手软了?”赵柽对朝中这种拖拉的工作作风十分气恼,而李纲处处被擎肘也是可奈何,本想来个平稳过渡,结果却是步步维艰,他不由的想到…(未完待续。。。)

窝心感谢诸位又一年的支持,祝大家新年快乐,事事如意!!!

赵柽想的简单,说得明白,但是精兵简政两项工作却并不顺利,进展很慢,他是看在眼中、急在心里。他之所以用李纲为相,一是他为人正直,敢作敢当;二是做事有魄力,敢开历史先河,建立一个有力的领导集体。但是事情并没有他想得那么简单,朝中依然有股暗流阻挡着变革,他们借减员减官之际,煽动一些被触及利益者找出各样的借口与新政对抗。

如今在江淮、山东和两河一带盘踞着大量游寇,他们打家劫舍,攻州掠府,抢劫纲船已经影响到了国家的经济和政权的稳定,但是朝臣们在是剿是抚争论不休,甚至有些人对赵柽隐瞒真相,但是他们却不知道赵柽手下还有一支隐藏在暗处的高效运转的情报系统,又有什么能瞒过他的耳目。

赵柽的案上就摆着一份关于游寇们的详细资料,赵柽仔细看过,动乱之后流寇主要有几类公民组成:

民间抗金武装,这些人下海前都曾经是当地乡兵的骨干力量,有着开封府勤王的骄人履历,在城破后组团落草,成了啸聚山林的江湖草寇。还有在与金兵作战中被击溃的正规军,多达数万人来了个集体跳槽,脱下军装就变成了土匪。

在金军入侵后,大批人口南迁,形成了庞大的流民群体,因为失去了土地,变成了脱离正常生活轨迹的另类居民——盲流,作为影响社会治安稳定的高危人群,这些人为了生存铤而走险,轻者打着法不责众的擦边球,简单的‘解决’下温饱问题,重者成了快意恩仇,大块吃肉。大秤分金的流寇。

再有就是受盗寇们胁迫的普通百姓,游寇们每攻陷一地,往往采用抓壮丁的方式,胁迫当地青壮从军,以此壮大声势,虽有滥竽充数之嫌,但也是经常能够起到一哄而起的短期效应。他们所到之处,劫掠百姓,老弱杀之,强壮者充军,竟然是师从女真人,临敌则驱民兵在前。名曰‘敢死军’。